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即《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从第一分至第十三分,但有心明,而无曼拿罗法。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即《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從第一分至第十三分,但有心明,而無曼拿羅法。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佛典注疏。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敕辑。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注释书。汇集历代注释《金刚经》五十三家之说,故又称《金刚经五十三家注》。书首明成祖序云:“自唐宋以来,注释是经者,无虑数十百家。……朕夙钦大觉,仰慕真如,间阅诸编,选其至精至要,经旨弗违者,重加纂辑,特命锓梓,用广流传。”书前有《金刚经道场前仪》及《金刚经五十三家注解姓号目录》,书后有《金刚经道场后仪》。所录经文依梁昭明太子分目,开为三十二分。书成后即刊行。明正统三年(1438)又重刊施印。其后又多次刻印。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集注》。佛典注疏。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朱棣敕輯。四卷。是後秦鸠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注釋書。彙集曆代注釋《金剛經》五十三家之說,故又稱《金剛經五十三家注》。書首明成祖序雲:“自唐宋以來,注釋是經者,無慮數十百家。……朕夙欽大覺,仰慕真如,間閱諸編,選其至精至要,經旨弗違者,重加纂輯,特命锓梓,用廣流傳。”書前有《金剛經道場前儀》及《金剛經五十三家注解姓号目錄》,書後有《金剛經道場後儀》。所錄經文依梁昭明太子分目,開為三十二分。書成後即刊行。明正統三年(1438)又重刊施印。其後又多次刻印。
一卷,失译人名。金刚力士哀恋不息,帝释慰止之。
一卷,失譯人名。金剛力士哀戀不息,帝釋慰止之。
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恶取空见如芥子许。盖空见拨无因果。能断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触。触则被烧。苟不取著。则温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门皆可入道。又何为独破空哉。须知空句破。则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显空门。空门显。四门皆显。菩萨欲具一切佛法。当学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经。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则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继又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是岂非实相大乘之正印乎。是为序。
經雲。甯起有見如須彌山。勿起惡取空見如芥子許。蓋空見撥無因果。能斷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觸。觸則被燒。苟不取著。則溫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門皆可入道。又何為獨破空哉。須知空句破。則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顯空門。空門顯。四門皆顯。菩薩欲具一切佛法。當學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經。一則雲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則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生無所住心。繼又雲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是豈非實相大乘之正印乎。是為序。
摩诃大法王 无短亦无长 本来无皂白 随处现青黄 华发看朝艳 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 迅电亦非光 九圣犹难测 龙天岂度量 古今人不识 权立号金刚
摩诃大法王 無短亦無長 本來無皂白 随處現青黃 華發看朝豔 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 迅電亦非光 九聖猶難測 龍天豈度量 古今人不識 權立号金剛
已申如实不空义 如如演说不取著 摄彼名句及文身 融归一念成观行
已申如實不空義 如如演說不取著 攝彼名句及文身 融歸一念成觀行
一卷,不空译。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会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经说金刚萨埵所证三摩地之法门。略名般若理趣经,又云理趣释。
一卷,不空譯。大般若五百七十八卷,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之密部也。此經說金剛薩埵所證三摩地之法門。略名般若理趣經,又雲理趣釋。
一卷,唐玄奘译。与罗什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达摩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同本异译。慈恩传七曰:‘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金刚般若。’
一卷,唐玄奘譯。與羅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菩提流支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谛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達摩笈多譯之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義淨譯之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同本異譯。慈恩傳七曰:‘據梵本具雲能斷金剛般若。舊經直雲金剛般若,欲明菩薩以分别為煩惱,而分别之惑堅類金剛。唯此經所诠無分别慧乃能除斷,故曰金剛般若。’
一卷,不空译之理趣经外,异译之理趣经也。唐南天竺沙门金刚智依梵本于中天译,与《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同。而诸心明。皆佛自说。
一卷,不空譯之理趣經外,異譯之理趣經也。唐南天竺沙門金剛智依梵本于中天譯,與《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同。而諸心明。皆佛自說。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释义:以能断金刚的智慧到彼岸),简称《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法本是最早也流传最广的译本。以后相继出现5种译本: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经》的释论有:憨山大师的《金刚决疑》;天亲菩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vajra cchedikā prajñā pāramitā 梵文釋義:以能斷金剛的智慧到彼岸),簡稱《金剛經》。後秦鸠摩羅什翻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法本是最早也流傳最廣的譯本。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朝陳真谛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義淨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金剛經》的釋論有:憨山大師的《金剛決疑》;天親菩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