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孔子著名弟子。曾参,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传说先祖为夏康子曲烈后代,曲烈被封于鄫。春秋时鄫为莒灭,鄫世子巫公奔鲁,三传而至曾点,曾点生参。参与父同受业于孔子。《艺文类聚》孝部引《说苑》:“曾参耘瓜,母织布以活家。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孔子著名弟子。曾参,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人。传说先祖为夏康子曲烈后代,曲烈被封于鄫。春秋时鄫为莒灭,鄫世子巫公奔鲁,三传而至曾点,曾点生参。参与父同受业于孔子。《艺文类聚》孝部引《说苑》:“曾参耘瓜,母织布以活家。”曾一度到莒国谋求了一个“得粟三秉”的小官。受业于孔子后,学有成就,便收徒讲学。父母死后,南游楚,“得尊官焉”(《韩诗外传》)。后,齐欲以为相,楚欲以为令尹,晋欲以为上卿,但他一概谢绝,专事研习孔子学说并授徒,终成儒家名师。性格沉静,忠诚老实,为人谨慎,态度谦逊。孔子以为“参也鲁”。(《先进》)鄙薄胁肩谄笑之人。曾参颇具勇敢精神。修养全面,对仁、义、礼、信等方面,均按孔子思想行事和修养,特别注意“信”的品德教育。以“孝”行突出。《孔子家语》云:“参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曾参主张“慎终追远”(《学而》)、“犯而不校”(《泰伯》),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内省方法(《学而》),教育学生慎于待人接物,反躬自省。相传《大学》、《孝经》为曾子所著。《汉书·艺文志》有《曾子》十八篇,已佚。《大戴礼记》中有《曾子》十篇。宋人王晫、明人曾承业取《大戴礼》之文割裂为辑本。清人阮元重新厘定,并加注释,定名《曾子》,凡四卷。唐总章元年曾参被封赠“太子少保”,开元二十七年封“郕伯”,宋政和元年改称“武城侯”,咸淳三年赠“郕国公”,元至顺二年封“郕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封“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