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赵宋法天译。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也。
一卷,趙宋法天譯。中阿含鹦鹉經之别譯也。
佛说阿难分别经,一卷,秦法坚译。与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同本。
佛說阿難分别經,一卷,秦法堅譯。與阿難問事佛吉兇經同本。
一卷,赵宋施护译。为中阿含瞿昙弥经之别译。
一卷,趙宋施護譯。為中阿含瞿昙彌經之别譯。
一卷,大勇菩萨撰,宋僧伽跋摩译。一经皆为偈颂,分别五趣之业报。
一卷,大勇菩薩撰,宋僧伽跋摩譯。一經皆為偈頌,分别五趣之業報。
二卷,唐玄奘译。明以十一种殊胜之事故,于十二缘起之。初说无明支。一所缘殊胜,二行相殊胜,三因缘殊胜,四等起殊胜,五转异殊胜,六邪行殊胜,七相状殊胜,八作业殊胜,九障碍殊胜,十随缚殊胜,十一对治殊胜也。
二卷,唐玄奘譯。明以十一種殊勝之事故,于十二緣起之。初說無明支。一所緣殊勝,二行相殊勝,三因緣殊勝,四等起殊勝,五轉異殊勝,六邪行殊勝,七相狀殊勝,八作業殊勝,九障礙殊勝,十随縛殊勝,十一對治殊勝也。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经、增一阿含经疏。属印度小乘论部。着者、译者均不详,传系后汉时代所译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册。本书详释增一阿含经之前四品,并叙述有关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虽属小乘论,但论述之内容叙及六度与十住,同时认可大乘戒与小乘戒,在思想上与般若经颇为类似,故知著者熟知大乘佛教。又由书中之称扬大天,可知著者亲近大众部之思想。本书如为后汉时代所译出,则最迟约于二世纪之后所成立。然学界或有谓本书乃于东晋之后译出者。
梵名Pun!ya -vibhan%ga 。凡五卷。又作分别功德經、增一阿含經疏。屬印度小乘論部。着者、譯者均不詳,傳系後漢時代所譯出。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八冊。本書詳釋增一阿含經之前四品,并叙述有關佛弟子之事迹及修行之功德。雖屬小乘論,但論述之内容叙及六度與十住,同時認可大乘戒與小乘戒,在思想上與般若經頗為類似,故知著者熟知大乘佛教。又由書中之稱揚大天,可知著者親近大衆部之思想。本書如為後漢時代所譯出,則最遲約于二世紀之後所成立。然學界或有謂本書乃于東晉之後譯出者。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十善十恶之果报,兼说饮酒有三十六失,后有偈,颂善恶二报。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明十善十惡之果報,兼說飲酒有三十六失,後有偈,頌善惡二報。
宋中印土沙门法天译,佛初成道,思念世间苦乐诸法,无有能了知者,梵王便来证成,佛更为梵王说十二缘生之法。
宋中印土沙門法天譯,佛初成道,思念世間苦樂諸法,無有能了知者,梵王便來證成,佛更為梵王說十二緣生之法。
一卷,宋施护译。说大乘无分别之法。佛自说大乘无分别法,而为发起。加无分别光菩萨问入无分别法门?佛为答之。亦说一喻。
一卷,宋施護譯。說大乘無分别之法。佛自說大乘無分别法,而為發起。加無分别光菩薩問入無分别法門?佛為答之。亦說一喻。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
一卷,西晉竺法護譯。說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輩不同,及支那國非法者多事等。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偈颂部分系弥勒(梵Maitreya ,四世纪后半)所作;长行(散文)部分则为世亲(梵Vasubandhu ,五世纪)所著。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国)译出,与玄奘译之‘辩中边论’(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为同本异译。弥勒为瑜伽行派及唯识学派之开祖,本书即其五部论之一。所谓‘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谓‘边’,有相互对立、极端观念之意;此即离两极端之对立而回归于中道之意。所谓‘分别’,即分别种种立场以把握教义之概念。本论计有相品、障品、真实品、对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无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归为一品,则全书为五品。本书于弥勒论书中,组织最称紧密,叙述简洁,思想丰富,系以大乘之立场含摄小乘佛教教义之概念。汉译之注释书有唐代窥基所著之‘辩中边论述记’,以及唐代新罗僧元晓所著之‘中边分别论疏’(四卷)等。
梵名Madhya^nta-vibha^ga-t!i^ka^ 。凡二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冊。本論偈頌部分系彌勒(梵Maitreya ,四世紀後半)所作;長行(散文)部分則為世親(梵Vasubandhu ,五世紀)所著。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真谛(梵Parama^rtha , 546~569 年在中國)譯出,與玄奘譯之‘辯中邊論’(三卷,亦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為同本異譯。彌勒為瑜伽行派及唯識學派之開祖,本書即其五部論之一。所謂‘中’,指大乘根本思想之中道;所謂‘邊’,有相互對立、極端觀念之意;此即離兩極端之對立而回歸于中道之意。所謂‘分别’,即分别種種立場以把握教義之概念。本論計有相品、障品、真實品、對治修住品、修住品、得果品、無上乘品等七品(七章)。梵文本及藏本将第四、五、六歸為一品,則全書為五品。本書于彌勒論書中,組織最稱緊密,叙述簡潔,思想豐富,系以大乘之立場含攝小乘佛教教義之概念。漢譯之注釋書有唐代窺基所著之‘辯中邊論述記’,以及唐代新羅僧元曉所著之‘中邊分别論疏’(四卷)等。
唐北天竺沙门大广智不空译,说瑜伽自性三十七圣位,所谓十六菩萨,八方内外大护,及法界身。
唐北天竺沙門大廣智不空譯,說瑜伽自性三十七聖位,所謂十六菩薩,八方内外大護,及法界身。
楚乡春晚,似入仙源。拾翠处、闲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尘。心心在,柳外青帘,花下朱门。
对景且醉芳尊。莫话消魂。好意思、曾同明月,恶滋味、最是黄昏。相思处,一纸红笺,无限啼痕。
楚鄉春晚,似入仙源。拾翠處、閑随流水,踏青路、暗惹香塵。心心在,柳外青簾,花下朱門。
對景且醉芳尊。莫話消魂。好意思、曾同明月,惡滋味、最是黃昏。相思處,一紙紅箋,無限啼痕。
青鸾送碧云句,道霞扃雾锁不堪忧。情与文梭共织,怨随宫叶同流。
拟把菱花一半,试寻高价皇州。
青鸾送碧雲句,道霞扃霧鎖不堪憂。情與文梭共織,怨随宮葉同流。
拟把菱花一半,試尋高價皇州。
双鹅飞洛阳,五马渡江徼。
何意上东门,胡雏更长啸。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庙。
太白昼经天,颓阳掩馀照。
王城皆荡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长安,颦眉寡西笑。
苍生疑落叶,白骨空相吊。
连兵似雪山,破敌谁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学南山豹。
崔子贤主人,欢娱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却坐青云叫。
杨花满州城,置酒同临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雪尽天地明,风开湖山貌。
闷为洛生咏,醉发吴越调。
赤霞动金光,日足森海峤。
独散万古意,闲垂一溪钓。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边棹。
无以墨绶苦,来求丹砂要。
华发长折腰,将贻陶公诮。
雙鵝飛洛陽,五馬渡江徼。
何意上東門,胡雛更長嘯。
中原走豺虎,烈火焚宗廟。
太白晝經天,頹陽掩馀照。
王城皆蕩覆,世路成奔峭。
四海望長安,颦眉寡西笑。
蒼生疑落葉,白骨空相吊。
連兵似雪山,破敵誰能料?
我垂北溟翼,且學南山豹。
崔子賢主人,歡娛每相召。
胡床紫玉笛,卻坐青雲叫。
楊花滿州城,置酒同臨眺。
忽思剡溪去,水石遠清妙。
雪盡天地明,風開湖山貌。
悶為洛生詠,醉發吳越調。
赤霞動金光,日足森海峤。
獨散萬古意,閑垂一溪釣。
猿近天上啼,人移月邊棹。
無以墨绶苦,來求丹砂要。
華發長折腰,将贻陶公诮。
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江上青山随意觅。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
昨夜青楼今日客。吹愁不得东风力。细拾残红书怨泣。流水急。不知那个传消息。
獨木小舟煙雨濕。燕兒亂點春江碧。江上青山随意覓。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
昨夜青樓今日客。吹愁不得東風力。細拾殘紅書怨泣。流水急。不知那個傳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