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密

宗密(780~841)唐代僧人。俗名何炯。禅宗荷泽神会的四传弟子,华严宗第五祖。据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宋高僧传》卷六、《景德传灯录》卷一、《传法正宗记》卷七等载,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家本豪盛,少年时熟读儒书,后以为传统儒家学说不能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便转而志向佛教

()

宗密(780~841)唐代僧人。俗名何炯。禅宗荷泽神会的四传弟子,华严宗第五祖。据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宋高僧传》卷六、《景德传灯录》卷一、《传法正宗记》卷七等载,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属四川)人。家本豪盛,少年时熟读儒书,后以为传统儒家学说不能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便转而志向佛教。元和二年(807),遇遂州大云寺道圆禅师(荷泽神会三传弟子),从之出家。翌年,奉道圆之命谒见益州圣寿寺惟忠禅师。不久,受惟忠启示,北上洛阳,参谒奉国寺神照禅师。于神照处首次接触华严经典。元和五年,南下襄汉,遇恢觉寺灵峰,从受华严四祖澄观所著《华严经疏》,自此由禅而转向华严。次年,修书澄观,述门人之礼,得应允。即赴长安拜见澄观,并侍奉左右数年。此后,入终南山,常住草堂寺南圭峰兰若,从事诵经、修禅、著述活动,故世称“圭峰宗密”、“圭峰大师”。大和九年(835),唐文宗诏入内殿,问佛法大意,赐紫方服,号“大德”。卒后,唐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其佛学,提倡以“华严禅”为核心的禅教一致学说。既于华严教义中融合禅学,又于禅学中统一华严教义。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提出以教之三种与禅之三宗相对应的理论,即如裴休所指出,“以如来三种教义,印禅宗三种法门,融瓶盘钗钏为一金,搅酥酪醍醐为一味,振纲领而举者皆顺,据会要而来者同趋”。同时又展开佛教对儒、道两家的融合。上述思想虽于当时尚未引起巨大反响,却已潜化入禅、教各家,后期禅宗曹洞、法眼诸宗均曾受其影响而取华严学说融入自宗。入宋后,“禅教一致”思想大力推广,遂成为时代佛学的一股潮流。著述甚多,凡二百余卷,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弘扬《华严》的,如《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华严原人论》等,二是关于禅的,如《禅源诸诠集》、《禅门师资承袭图》等,三是发挥《圆觉经》的,如《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等。此外,对《金刚经》、《盂兰盆经》等也有疏注。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宗密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应行之坐禅观法与忏悔灭罪之法,并规定赞仰讽诵加行礼拜之行法。又本书于中国佛教之仪礼方面,系继承东晋道安至天台智顗之实修体系,而与唐代慧觉之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并称佳作。书中引用智顗所著天台小止观之处甚多,然本书之重点在于巧妙地将华严与禅之行法加以结合。又宋代净源(1011~1088)将本书简化,着成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

()

华严原人论 宗密

全一卷。唐代圭峰宗密撰。简称原人论。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旨在破除儒道二教之妄执,究寻人类本源。分为四篇:(一)斥迷执,破斥儒道二教元气剖判说及虚无大道说。(二)斥偏浅,就佛教中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法相教、大乘破相教之所说,破斥业为本说、色心相续说、赖耶缘起说、万法皆空说。(三)直显真源,依华严一乘显性教之旨,以本觉之真心,为天地万有之本源,显示一切有情本来是佛。(四)会通本末,会通前所破之诸教,悉引入一乘方便教。注疏有发微录三卷、原人论解五卷、原人论合解二卷等。

()

注华严法界观门 宗密

佛典注疏。唐宗密注。一卷。是唐杜顺的《华严法界观门》的注释书。释文多受澄观思想的影响。书前裴休序称,宗密直以精义注于《观文》之下,使人寻注而见门,得门而入观,由观以通经,因经以证性。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宗密

佛典注疏。唐宗密述,宋子璿治定。二卷。是《金刚经》各家疏注的辑要。书首序文略述《金刚经》成书缘起及大义。正文分为二:初解经题、后释经文。释经文又分为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疏解时先举经文原文,下列释文。见载于宋《崇宁藏》、明《永乐北藏》、《嘉兴藏》及清《龙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