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远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著有《历代名画记》一

()

张彦远(815年~907年)字爱宾,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中书令张嘉贞玄孙,殿中侍御史张文规之子。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擅长书画,精于鉴赏,初为左补阙。大中初年(847年),迁任祠部员外郎。咸通三年(862年),任舒州刺史。乾符初年(874年),任大理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绘画理论家。著有《历代名画记》一书, 共十卷,是我国最早一部绘画史论著作。另有《法书要录》、 《闲居受用》、《彩笺诗集》,后两书已佚。天祐四年(907年)去世,享年九十三岁。


据《直斋书录解题》载: “彦远家世藏法书名画,收藏鉴识,自谓有一日之长。既作法书要录,又为此记。”这些构成他撰写《历代名画记》的有利条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就这部著作所包括的内容作了论叙。指出前三卷皆画论。一叙画之源流,二叙画之兴废,三、四叙古画人姓名,五论画六法,六论画山水树石,七论传授南北时代,八论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用笔,九论画体工用搨写,十论名价品第,十一鉴识收藏阅玩,十二叙自古跋尾押署,十三叙自古公私印记,十四论装背标轴,十五叙两京外州寺观画壁,十六论古今之秘画珍图。自第四卷以下,皆画家小传,共三百七十人。


张彦远在这部著作中开头就指出: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他认为绘画艺术,对人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使观众“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从而达到净化人们思想的目的。张彦远从形似与神似相结合的角度来论述“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 他指出: “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如何对待形与神的关系问题上,他指出: “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又说: “有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这里所讲的“骨气”和“神韵”是指对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揭示,即艺术家反映现实对象时,一定要揭示某种思想感情,并使其直接从形象构思中表达出来。他把只“得其形似,则无其气韵”的作品,称为“死画”,而那种“守其神,专其一”的作品才是“真画”。他在评论画家的作品时标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思想,主张艺术作品中的形似的骨气,在于“立意”,“意”又是下笔之前就确立了,它是艺术家主观认识与客观“造化”相互渗透、溶合,最后在画面的形象中体现出来的。他的“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笔不周而意周”等论点,更进一步阐明艺术创作的规律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