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宜都 (今枝城市) 人。字惺吾,号邻苏。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880~1884年,作为清朝驻日大臣的随员出使日本期间,致力于搜集整理国内散佚古籍,主持刻印《古逸丛书》。归国后任教职。1886年之后,潜心于著书立说,完成了不少传世之作。1914年被袁世凯
杨守敬(1839年6月2日—1915年1月9日)湖北宜都 (今枝城市) 人。字惺吾,号邻苏。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1880~1884年,作为清朝驻日大臣的随员出使日本期间,致力于搜集整理国内散佚古籍,主持刻印《古逸丛书》。归国后任教职。1886年之后,潜心于著书立说,完成了不少传世之作。1914年被袁世凯聘为参院顾问。
杨守敬学术领域很广,《清史稿》评述:“其学通博,精舆地,用力于《水经》尤勤。”在他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中,地理学最为突出。杨守敬一生的地理著述有10多种,其中《水经注疏》、《水经注图》 和 《历代舆地图》是他研究地理的代表作。
《水经注疏》是对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所作的疏证,他着重从地理角度研究 《水经注》,一方面查阅历史文献,找出郦氏所注根据,另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对郦氏所言与实际情况相悖之处,一一加以订正,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例如河流水文、山川地貌、地质土壤、气象气候以及交通运输、地市建置变迁、旅游名胜古迹等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资料。
杨守敬在对 《水经注》进行疏证后,还将疏证结果表示在图上,并将郦氏之言也列于图隙,绘制出了《水经注图》。全图共8册,采用朱墨套印,现今水系以红色双曲线表示,红色注记;北魏时水系以黑色双曲线表示,黑色注记。《水经注疏》与《水经注图》互为参照,对郦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杨守敬还绘制了一部大型历史地图集—— 《历代舆地图》。1906年出书,由70幅图组成,分装成34册。卷首是《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之后按朝代顺序,自春秋战国至明代,分幅绘示了各朝代的行政区划和山河大势。各图采用朱墨二色套印,古墨今朱,吸收了前人绘制历史地图的经验,因此该图比已往同类地图要详细精确,对今天历史地理包括历史地图的研究与绘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杨守敬、熊会贞合著。四十卷。汇集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的诸方面成果,为郦学总结性著作。凡郦氏所征引故实,皆注明出典;于郦氏所叙水道,皆详其迁流,并于全祖望、赵一清、戴震诸家的校释,多有订正。初稿完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以篇幅庞大,刊行不易,曾先刊印《水经注疏要删》(1905)、《水经注疏要删补遗》和《续补》(1909);同时仍对原稿不断予以增补改订。1915年杨氏去世,曾以生前此书未能刊行为憾。后由熊会贞继续修订。直至1936年熊氏弃世,尚未最后定稿。1955年始由中国科学院向住在武昌的黄陂徐行可处购得熊氏请人过录的抄本,予以影印出版。因未经校定,故讹脱之处甚多。1971年台湾中华书局又将前中央研究院于1938年从杨守敬孙杨勉之处购得的另一部抄本(与徐氏所藏同一书手)影印出版。然后者因由熊氏在抄本上继续校阅修改,则较前者为优。但亦非熊氏最后定本。后由段熙仲氏以北京本为底本做了点校工作,继而陈桥驿氏又按台北本、参以钟凤年氏《水经注疏勘误》,结合个人研究对段氏点校本予以复校、增删、勘误,1989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排印出版,是目前《水经注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