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小说家。青少年时期先后学习汉诗文和英语,1890年入东京帝大英语系,成绩优秀,得免费学习待遇。26岁大学毕业入大学院学习,同时担任东京高师英语讲师。1895年辞高师职,去松山中学任英语教师,翌年去熊本,任五高教授。1900年得官费留学英

()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日本小说家。青少年时期先后学习汉诗文和英语,1890年入东京帝大英语系,成绩优秀,得免费学习待遇。26岁大学毕业入大学院学习,同时担任东京高师英语讲师。1895年辞高师职,去松山中学任英语教师,翌年去熊本,任五高教授。1900年得官费留学英国机会。在英国两年多的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的英国文学作品,不仅在英国文学方面获得了高深的造诣,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文明有较深刻的认识。1903年回国后任东京帝大讲师和一高教授。1905年起发表长篇《我是猫》(1905~1906),对日本社会丑恶和黑暗作了辛辣的嘲讽和尖锐的批判,博得社会的好评,成为日本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一个里程碑。翌年,他写了中篇《哥儿》(1906),刻画了一个与社会的腐败、庸俗势力进行斗争的青年教师的形象;同时,还写了另一中篇《旅宿》(1906),短篇《空旷的琴音》(1906)、《一夜》(1906)等,以所谓“低迴趣味”,追求脱离现实,超然物外的虚幻美。这两种不同倾向,反映了夏目漱石世界观中的矛盾。而总的来说,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却是主导的。在《二百十日》(1906)、《疾风》(1907)里,他刻画了不肯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妥协而进行斗争的人物,尖锐地批判了“不见血的修罗场”的“文明社会”。但也表现了改良主义的“社会改革论”,反映了他的思想认识上的阶级局限。


1907年夏目辞去教职,入《朝日新闻》社做特约作家。他先后发表长篇小说《虞美人草》(1907),三部曲《三四郎》(1908)、《其后》(1909)、《门》(1910)等。在这些作品里,可以看到他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小说艺术的高度发展。1910年“大逆事件”开始,日本政府血腥镇压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运动,引起日本知识界的分化。夏目表现了他的正直和气节,他无视威胁和利诱,毅然辞退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但是,他的世界观的消极因素却有所发展。在《春分过后》(1912),《行人》(1912~1913)、《心》(1914),以及带有自传因素的长篇《路边草》(1915)和末完成的长篇《明暗》(1916)里,他的社会批判精神减弱了。他改变过去从社会伦理道德着眼探索社会人生的艺术途径,而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的剖析,着力发掘自我意识世界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而流露出浓重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思想情绪。


夏目漱石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生动洗炼的语言和老练的艺术技巧,在日本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至今犹为日本人民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