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79年-166年),东汉时期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字季长,茂陵(今兴平东北)人。马严之子,曾任主管朝廷宫室、宗庙、陵墓工程营建的将作大匠,为官清正,颇有名望。自幼聪慧好学,才学出众,闻名乡里。其师“名重关西”的挚恂,对他特别器重,把女儿嫁给他。安帝永初四年(110)入朝担任校书郎
马融(79年-166年),东汉时期有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儒学大师。字季长,茂陵(今兴平东北)人。马严之子,曾任主管朝廷宫室、宗庙、陵墓工程营建的将作大匠,为官清正,颇有名望。自幼聪慧好学,才学出众,闻名乡里。其师“名重关西”的挚恂,对他特别器重,把女儿嫁给他。安帝永初四年(110)入朝担任校书郎中,长期在东观典校书籍。班固的《汉书》出版后,跟班昭学习《汉书》。当时安帝年幼,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外扰内灾,朝廷由盛而衰。他担忧发生变乱,于元初二年(115)写了《广成颂》,请求安帝巡幸广成苑(在今河南临汝)“讲武校猎”,以示重视武力。反复强调“安不忘危,治不忘乱”的道理。当时安帝年仅十三岁,邓太后已临朝掌权十年,她认为这篇颂辞是影射自己,下令对他“禁锢”,十年不得升调。无奈辞官,返归故里,授徒著述。在授徒中,为了测验学生听讲的注意力和自己讲学的效果,在讲经台中间拉上绛色纱帐,他在帐前讲学,让女乐歌伎在帐后弹琴、吹笛、唱歌、跳舞。由于他讲课内容深刻,语言生动,吸引住了学生,感觉不到帐后有莺歌燕舞。因此,他讲学的名声大振,远近好学者纷纷前来听讲,讲经台前人山人海,商贩也在讲经台附近摆摊设点,逐渐形成一个小镇,民间传说是今扶风县的绛帐镇。永宁二年(121),邓太后死,安帝亲政,又起用了他。延光三年(124),适逢安帝东巡泰山,他写《东巡颂》,颂扬安帝东巡泰山和亲政后的作为,得到安帝赏识,复任郎中,在东观讲经。阳嘉二年(133),参加了顺帝主持的对策应试,被举为议郎。后任武都、南郡太守,为官清正,政绩显著,受民拥戴,但因得罪外戚梁冀被免官,再返洛阳东观,专心讲学、著述。教徒千余人,遍及全国。许多人不能直接听讲,只能作再传弟子,有数千人。弟子中有郑玄、卢植等很多名人。特别是郑玄(是他茂陵所授门徒),后来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人称其学为“郑学”。先后注释《诗经》《易经》《尚书》《周礼》《仪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撰著了对《春秋》三传加以比较研究的《三传异同说》。还注释了《老子》《淮南子》《离骚》《列女传》等政论、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著述赋、颂、碑、诗、书、记、表、奏、七言、琴歌、对策、遗令等21篇。其中《长笛赋》是讲音乐的著名作品,被南朝萧统收入《昭明文选》。他善弹琴,好吹笛,在音乐上很有造诣。原著多已失散,现存明末张溥所辑《马季长集》。他的最大成就是对古文经学的研究传播,总结深化了贾逵等人的成果,从而使古文经学在东汉学术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在注疏中通过辨认解释先秦字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训诂方法,为后代整理古籍和研究语言文字留下宝贵财富,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