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1254年—1323年)元朝著名史学家。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长在“世代书香”的官僚家庭。其父廷鸾为宋度宗朝右丞相。马端临早年师事朱熹学派的曹泾,受其影响颇大。19岁,以父荫补承事郎。咸淳九年(1273年),漕试第一,以侍父疾,未赴省试。旋宋亡,隐居不仕,专意研读经
马端临(1254年—1323年)元朝著名史学家。字贵与,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生长在“世代书香”的官僚家庭。其父廷鸾为宋度宗朝右丞相。马端临早年师事朱熹学派的曹泾,受其影响颇大。19岁,以父荫补承事郎。咸淳九年(1273年),漕试第一,以侍父疾,未赴省试。旋宋亡,隐居不仕,专意研读经史,从事撰著。吏部尚书留梦炎利用与其父同仕于宋的关系,欲招致之,为其婉言谢绝。协助其父编写《读史旬编》。后为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学。以“考制度,审宪章”为己任,穷二十余年之功,撰成多达348卷的历代典章制度通史《文献通考》。认为历史有继承也有发展变化,所以史家著史应穷究“会通因仍之道”,寻求其“变通张弛之故”,原始要终,探讨历代兴衰治乱的原因,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探求诸类事物的发展规律,明确其发展方向。融合贯通,鉴往知来就是他著《文献通考》的目的和意义之一。在这种史学思想指导下,他十分推崇诸如《史记》、《资治通鉴》一类的通史,较为轻视《汉书》等断代史。认为治乱兴衰,各代有异,断代史只能反映一朝一代的兴衰过程。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典章制度,“实相因也”,不可切断,须有纵横通贯地记叙。而《通鉴》“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通典》虽然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但其“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他在前人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手笔,继承并充分运用了融会贯通这一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他在《通考·自序》以及每考前的小序、“文”、“献”、按语层次分明的编排中,将材料以及史实与论断融会贯通,勾勒纲领;在具体典章制度的阐述中追本溯源;在对历史的总体认识上做到通情达理。马端临可谓中国古代会通史学的杰出代表。端临还认为历史不能倒退,历史的发展,由客观时势所决定,个人意志难以改变其行程。他赞成秦的郡县制,反对封土建侯、恢复封建。宋代人对王安石变法多持否定态度,马端临则实事求是地评其是非,肯定变法本身并无多大问题,很多弊端是推行过程中出现的。他同时充分肯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鞅变法和杨炎两税法。他对历史上颇有影响的阴阳五行问题的见解,也不同于前人。杜佑在《通典》中去掉了五行志,郑樵斥阴阳五行为“妖学”。马端临则如实地反映过去人们的思想意识,但不同意所谓“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迷信说法,认为这些不过是事物的反常现象,国家兴亡治乱与自然界诸现象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端临学识渊博,除著《通考》外,另著有《多识录》、《义根墨守》、《大学集传》等书,俱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