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号兰堂,孔子六十七代孙。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四年晋太子少师。毓圻袭封五十余年,备受朝廷优宠。康熙七年首次入觐,圣祖召见瀛台,八年被召入京陪祀觐礼,皇太后召见宫中,赐坐、赐茶、赐克食,命内臣送到宫门外,并命从官善辅翼之。毓圻随朝
孔毓圻(1657―1723),字钟在,号兰堂,孔子六十七代孙。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封衍圣公,九年授光禄大夫,十四年晋太子少师。毓圻袭封五十余年,备受朝廷优宠。康熙七年首次入觐,圣祖召见瀛台,八年被召入京陪祀觐礼,皇太后召见宫中,赐坐、赐茶、赐克食,命内臣送到宫门外,并命从官善辅翼之。毓圻随朝官拜见圣祖,退出时,圣祖命从御道行走,毓圻逡巡推辞,圣祖再次敦谕,方由御道退下。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到曲阜祭祀孔子,亲行三跪九叩头礼,祭祀用乐,并听孔子后裔讲解儒家经书。礼成,敕谕孔毓圻曰:“至圣之道与日月并明,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下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谆谆告谕说“尔等远承圣泽,世守家传,务期型仁讲义,履中蹈和,存忠恕以立心,敦孝弟以修行,斯须弗去,以奉先训,以称朕怀,尔等其祗遵毋替” (清潘相《曲阜县志》卷三十二)。二十八年,又赐毓圻“诗书礼乐”匾额。六十一年,命荫一子五品官。五十年间,毓圻多有建树。康熙十年重修启圣林,享殿、墓门、墙垣俱恢扩旧制,十三年重修尼山孔庙,十六年以祭田赢余陆续维修孔庙,先后维修诗礼堂、金丝堂、大成门等十三座门坊,增建泮水桥,改璧水池石栏。二十二年立宰予墓碑,二十三年圣祖至曲阜时,请得展扩孔林墓地一千一百余亩,重筑围墙,又请得由朝廷任命衍圣公府属官百户。二十八年以孔庙渐就毁敝疏请修庙以光大典,礼部议覆工部,以事务繁多暂行停止,圣祖认为“阙里圣庙崇奉先师,万代瞻仰,今既日渐毁敝,理宜修葺” (清孔尚任《阙里志》卷四),拨银八万六千余两,修理大成殿等建筑三百余间,工竣后,毓圻率族人入京谢恩,并请圣祖御制碑文、捐赀新建碑亭。曲阜介于两河之间,孔颜孟圣贤后裔多不当差,而夫役之征又与他县所同,民不堪命,不得不常常放弃农田耕作而去修河,毓圻为此请山东巡抚、河道总督转奏朝廷,得准宽免。毓圻生于承平之际,备受优待,奏请多被允准,因此感激殊恩,益自警惕,自谓“以弱龄承借先泽,荷朝廷格外褒崇,不责以有司之事而养尊处优,以悠游在此位者,虽万死不足以报称” (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十)。自幼至老,敦率礼义,倡明教学,日以正风俗人心为己任,夙夜谨慎,不敢居盛满而稍自放轶。毓圻留意文献,关心族务,康熙二十三年命孔尚任修孔氏家谱,编修新《阙里志》。圣祖幸鲁后,又组织人编写《幸鲁盛典》,并请圣祖作序。毓圻纯笃质实,温良乐易,一生不曾疾言遽色,学尚实行,不喜声华。能诗文,辄焚削其稿,惜未结集。工书,有《金人铭》、《后赤壁赋》传世。善画,尤喜画兰,笔墨清雅。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世宗追封孔子上五代为王爵,十月毓圻赴京谢恩,归第卧病,世宗遣御医诊视,并赐参饵。病卒,世宗命三品以上汉官会吊。灵柩返曲时,世宗命皇三子及庄亲王叩奠,又命行人司司正护送乘传归葬祖坟,并亲为御制碑文,称赞毓圻“秉性朴诚,荷天家之雨露,持身谦谨,奉阙里之烝尝,勤职守于五十余年”。因此,赐谥恭懿。子四,传铎、传鋕、传钲、传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