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月

慧月(梵文Maticandra)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家。《胜宗十句义论》的作者。在印度保存的古代文献资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中国佛教僧侣涉及他的记述也极为零散不详。学术界关于他年代的看法,主要根据其著作内容与佛教及其他胜论哲学家的学说对比提出。慧月用“句义”理论构成其哲学

()

慧月(梵文Maticandra)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家。《胜宗十句义论》的作者。在印度保存的古代文献资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中国佛教僧侣涉及他的记述也极为零散不详。学术界关于他年代的看法,主要根据其著作内容与佛教及其他胜论哲学家的学说对比提出。慧月用“句义”理论构成其哲学体系,在印度传统的胜论学说(即以《胜论经》为主要内容的胜论学说)所主张的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义上增加了有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共同或单独生出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不共同或单独生出其它结果的句义)、俱分(相对的同与异,即把同句义限于存在性,把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的同与异另成一独立的句义)、无说(关于事物的非存在状态,分为五种:未生无、己灭无、更互无、毕竟无、不会无)四个句义。慧月在新设句义时,吸收了《胜论经》中的许多思想,如迦那陀关于同与异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觉)的观点、关于非存在的论述等等。此外,他的学说也可能受到6、7世纪弥曼差派理论的影响。慧月在句义论的体系中论述了许多胜论派哲学家一般都探讨的问题,如原子(anu)说、现量与比量、法与非法(不可见力)的作用等等,但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在理论上与迦那陀和钵罗奢思多波陀(Prasastpāda,约6世纪,胜论哲学家)的主要异同表现在:没有提到最高神的概念,认为德有二十四种,未采用“因的三相说”,未提及遵从婆罗门教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和义务等问题。慧月所传的胜论学说在中国和日本有一定影响。

胜宗十句义论 慧月

梵名Vais/es!ika-das/a-pada^ha-pakaa!a。全一卷。慧月(梵Maicada)造。唐贞观二十二年(648)玄奘译于弘福寺翻经院,由灵隽笔受。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本书叙述印度六派哲学中胜论宗之教义,而以十句(实、德、业、同、异、和合、有能、无能、俱分、无说)涵盖一切法。全书分为前后二分,前分说明十句义之体性,后分系分别其义相及相互之关系。相传胜论宗之祖优楼佉(梵Ulu^ka)曾作胜论经一书,成为该派之根本圣典,书中提出实、德、业、同、异、和合等六句义,并谓从六句义真智而生胜法,此即该派之宗义。至五、六世纪顷,派中之论师慧月著作本书,将六句义扩充成十句义,阐论胜论之要旨。日人宇井伯寿于一九二七年将本书英译出版,即TheVais/es!ikaPhilosophyaccodigoheDas/apada^ha-s/a^sa。又本书之注释书有胜论十句义章(一卷,道世,或窥基作)、胜论十句义科注(一卷,一观作)、胜论十句义释(二卷,基辨作)等多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