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戴梦鸥,学名朝宷,笔名江思、郎芳、常娥、戴月、亚巴加、艾昂甫等。浙江省杭县(杭州)人。其父是银行职员。1923年秋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后,即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秋转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

()

戴望舒(1905年11月5日-1950年2月28日),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戴梦鸥,学名朝宷,笔名江思、郎芳、常娥、戴月、亚巴加、艾昂甫等。浙江省杭县(杭州)人。其父是银行职员。1923年秋于杭州宗文中学毕业后,即考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秋转入震旦大学特别班学习法文。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同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C.Y.),做过一些宣传工作。次年被捕,由同学保释。“四·一二”事变后,避居松江。1928年返上海,应邀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后被查封,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他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即由水沫书店出版。1931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法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后去西班牙作文学旅行,1935年回国,翻译西班牙文学名著《吉诃德爷》。1936年秋创办《新诗》月刊,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发表许多大后方作家讴歌抗战的诗歌,翻译了《西班牙抗战谣曲》。还主编过《珠江日报》副刊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中华全国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香港陷落后被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坚贞不屈。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到上海,在师范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回香港,次年一月离香港,随茅盾、胡乔木经大连到北京,参加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法文翻译工作。1950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戴望舒是“五四”以来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较深,是中国象征派的代表诗人。二十年代末,他的成名之作《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即引起诗坛的注意。三十年代,在他参加编辑的《现代》杂志及其主编的《诗刊》上,发表大量诗歌,开始在青年人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不少青年诗人追随、模仿其诗的风格和创作方法。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1929年,水沫书店,上海华东书局,1931年,上海华东书局)、《望舒草》(1933年,现代书局)、《望舒诗稿》(1937年,上海杂志公司)、《灾难的岁月》(1948年,上海星群出版社)、《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等。此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尤其致力于法国现代诗人和西班牙反法西斯诗人的介绍。其译著有:《良夜幽情曲》(西班牙伊巴涅思著,1928年,上海光华书局)、《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上海开明书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贝洛尔著,1928年,开明书店)、《醉男醉女》(西班牙伊巴涅思著,1928年,光华书局)、《天女玉丽》(法国穆杭著,1929年,上海尚志书店)、《爱经》(意大利沃维提乌斯著,1929年,水沫书店)、《屋卡珊和尼谷莱特》(法国古弹词,1929年,光华书局)、《一周间》(苏联里特进斯基著,1930年,水沫书店,1946年,上海作家书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西万提斯的未婚妻》(西班牙阿左林著,与徐霞村合译,1930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唯物史观的文学论》(苏联伊可维支著,1930年,水沫书店,1946年,作家书屋)、《铁甲列车》(苏联伊凡诺夫著,1932年,上海现代书局,1936年,上海复兴书局)、《青色鸟》(法国陀尔诺伊著,1933年,开明书店)、《美人和野兽》(法国陀尔诺伊著,1933年,开明书店)、《法兰西现代短篇集》(1934年,上海天马书店)、《高龙芭》(法国梅里美著,1935年,上海中华书局)、《紫恋》(法国高莱特著,1935年,上海光明书店)、《比利时短篇小说集》(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商务印书馆)、《弟子》(法国蒲尔惹著,1936年,中华书局)、《西班牙短篇小说集》(1936年,商务印书馆)、《苏联诗坛逸话》(苏联本约明·高力里著,1936年,上海杂志公司)、《比较文学论》(法国提格亨著,1937年,商务印书馆)、《现代土耳其政治》(编译,1937年,商务印书馆)、《恶之华掇英》(法国波特莱尔著,1947年,上海怀正文化社)、《洛尔伽诗抄》(西班牙洛尔伽著,施蛰存编,1956年,作家出版社)、《伊巴涅思短篇小说选》(1956年,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另外,他还研究中国通俗文学,逝世后由吴晓铃从遗稿中摘编出他写的关于小说戏曲方面的论述和笔记,集为《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

现代新诗集。戴望舒著。上海星群出版社1948年2月初版。收新诗25首。这是作者继《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之后的第4部诗集。收入的诗作写于1934年12月至1945年5月。《古意答客问》和《灯》2首写于旅居法国时期。诗人在法国闭门读书,补偿过文学生活的宿愿,与世无涉:你问我的欢乐何在?/——窗前明月枕边书。归国后至抗战前,诗人信奉忠实于自己的艺术的信念,创作了《秋夜思》、《小曲》、《赠克木》、《眼》、《夜蛾》、《寂寞》、《我思想》等诗。这些诗的基本色调是: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来振撼我斑斓的彩翼。我夜坐听风,昼眠听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从《元旦祝福》到《偶成》16首写于抗战时期。《元旦祝福》是诗人抗战后写的第一首诗,抒发了强劲的爱国的呼号。《白蝴蝶》、《致萤火》、《过旧居》、《示长女》、《赠内》等表现了个人生活的哀愁,但不绝望。诗人在香港因为宣传抗战,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豪情,和对于正处在光明与黑暗的搏斗中的祖国和人民的怀念。《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传诵的名篇。诗人身陷囹圄,

()

望舒草 戴望舒

抒情诗集。戴望舒著。上海复兴书局1933年出版。收1927—1932年的诗作四十一首。诗作大多以象征的意象和超现实的境界,显示三十年代都市青年追求与幻灭的矛盾心态,少数诗篇则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

我的记忆 戴望舒

戴望舒作。1927年夏作于松江。初收于1929年4月上海水沫书店版诗集《我的记忆》。戴望舒在创作《雨巷》后,对刻意追求诗的音乐美感到厌倦,试验着各种新的形式,努力为自己制最合自己脚的鞋子(《诗论零札》)。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探索诗的形式方面,为自己制造的合脚的鞋子,诗人的第一部诗集也因此命名为《我的记忆》。诗人在这首诗里,运用了象征主义思想知觉化的创作方法,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开掘。诗人将记忆作为熟稔的朋友,赋予记忆以性格、声音和神态,用幻化的第二自我来暗示实体的自我。诗人通过记忆这个好朋友,不拘形迹的随时来访,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自己蛰居松江时的矛盾心态。这首诗的韵律不在于字的抑扬顿挫,而在于诗情的强弱起伏,虽然不押韵,但念起来和谐。诗人还摒弃了典雅华丽的藻饰,而代之以朴素自然,富于表现力的现代口语。诗无定节,节无定行,行无定字。在诗的形式上,趋向散文化和口语化,体现了诗的散文美(或口语美)。戴望舒开创的这种新的诗体,是借鉴了法国后期象征派的无韵自由诗体,结合我国新诗的传统发展而成。卞之琳说:这是一种既有民族特点也有个人特点的白话诗体(《戴望舒诗集·序)》。这种具有散文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