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英国诗人。后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破落的贵族家庭,早年求学时代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成年后接触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他形成了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思想,并积极参予了争取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伟大

()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英国诗人。后期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破落的贵族家庭,早年求学时代受到启蒙思想的熏陶,成年后接触了当时欧洲各国的民主运动,他形成了反对专制压迫,支持人民革命的思想,并积极参予了争取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伟大斗争。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8)是诗人第一部重要的作品。1812年前两章发表时震动了欧洲文坛。主人公恰尔德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贵族青年,他深深地热爱祖国,但却厌恶周围空虚无聊的现实,他孤高自傲。忧郁寡欢,他的性格使他与庸俗、虚伪的上流社会格格不入,而他的贵族习气又使他无法接近下层人民,于是他愤然出国,到海外寻求解脱,开始漂泊的生活。长诗通过恰尔德和诗人自己的浪漫抒情和见闻,表现对拿破仑的侵略、英国于涉民族独立运动等各种暴政的愤慨;对莱茵河、阿尔卑斯山等自然景色的喜爱;对意大利建筑和雕刻等艺术美的欣赏;对卢梭、伏尔泰等具有先进思想的人的敬仰;对反对压迫争取独立的西班牙、希腊、意大利等各国人民的支持和鼓励;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厌弃和失望。


以后陆续发表的以东方为背景的《异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巴里西那》(1816)、《科林斯的围攻》(1816)六首诗被合称为“东方叙事诗”。这些诗篇中都有哈罗尔德式的主人公。他们有非凡的才干和异样的热情,但却找不到用武之地;他们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以挑战者的姿态、以毫不妥协的精神反抗社会的专制和压迫;他们总是显得孤傲、忧郁、悲愤、绝望。因而获得“拜伦式英雄”的称号。


《锡隆的囚徒》(1816)赞颂为捍卫自由而奋斗的社会活动家;《曼弗雷德》(1816~1817)以诗剧的形式写一个知识广博、能够呼唤精灵的隐士,由于造成所爱的人死亡,因而在孤独与忧郁的冥想中寻求死亡的故事,表达了对启蒙主义思想的幻灭感和对生存意义的怀疑。《普罗米修斯》(1816)和《路德派之歌》(1816)是歌颂敢于反抗一切邪恶势力的伟大战士的诗篇;《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颂》(1819)和《但丁的预言》(1821)则是号召意大利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宣言和颂歌;《该隐》(1821)取材于《圣经》,但诗人反其意而用之,把一个杀人犯作为反对专制与神权的叛逆者来颂扬。《青铜时代》(1822~1823)则是诗人最为重要的政治讽刺诗。


《唐璜》(1818~1823)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也是拜伦最优秀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作品通过一个普通贵族青年唐璜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冒险和奇遇,展示这些国家的社会生活和道德风貌。表达向伪善的宗教道德观挑战的思想,揭露封建专制的残忍和暴虐,具有相当大的讽刺力量。其第2章中的《哀希腊》一诗曾在我国知识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