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已觉逝川伤别念,复看津树隐离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两首诗都有趣地运用重复的词语,表现一种回旋反复的美:第一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和第六字相同,第二首开头两句的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王勃将陆与水相对,这是最普遍持久的对偶之一。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已经感伤于江水及其对离别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意义,但是他发现格外难以忍受的是陆地上的树,这些树遮断了他的视线,使他难于看到离去的朋友。在第二首诗中,王勃运用了一个十分普通的宫廷转喻来进行巧妙的议论:“谁说甲是真的(事实上甲是真的),因为乙(巧妙的构思)与甲相矛盾。”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乾坤清淑之气,蜿蟺扶舆亘西极,化作岐山之阳石鼓十。
六丁二酉铲断昆崙之瑶峰,缥缈云根堕穹碧。层崖秋碎方祗愁,大星宵陨圆灵泣。
中虚不露疏凿文,太素犹涵混沌质。伟哉周家宣王中兴时,戈鋋彗云九县一。
明堂受朝群后来,天威不违颜咫尺。岐阳之狩载阳国之灵,王气腾霄何赫奕。
八鸾声戛秋风高,九旗光动朝暾赤。歌车攻,咏吉日。
张皇维,昭帝绩。泰山盘,石之祚。炳烈千万春,勒之贞珉古无匹。
其形如鼓不可扣之鸣,其体浑沦绝侣大造无痕迹。
其字遒逸宛是篆与科,其文古雅髣髴周之什。吉甫歌,史籀笔,制作森严照岐邑。
年多物化理则然,金字半灭无人识。老蛟摧裂野火焚,古墨淋漓苔雨蚀。
青城学士昔在大德初,见之林下久叹息。入朝亟为丞相言,如此至宝何可以弃掷。
大车彭彭挽致来孔庭,天地风云亦动色。我尝爱此十鼓文字奇,抚玩摩挲不知日之夕。
荏苒光阴数十春,春风吹愁发生白。近时再过石鼓旁,阶草蒙茸没双屐。
细看字画转么么,徙倚回廊泪沾臆。东安邓尹弹琴青桂林,议论文章脱尘俗。
平生好古如古人,直欲蒐抉周秦之故实。里中更有朱先生,白首著书穷日力。
寄书远访石鼓文,细字满笺珠的皪。书中宛宛见高情,识者见之争爱惜。
乃知先生好古不减吾,邓侯吾徒委琐岂复如先生,喜新厌旧犹戏剧。
吾友秦邮李希文,新来小篆亦杰出。夷门梁君子,宜苦学张颠之草书,电埽千军烂如拭。
我生雅恨不能书,每见名家如有失。朱先生,古遗直,甚欲相从不可得。
山中茅屋书满床,何时一到虚轩分半席。直须和我石鼓歌,战退苏韩入坚壁。
呜呼古之作者往往苦用心,岂惟杜预雅有春秋癖。
今人无复见古人,徒劳纸上赏遗墨。鱼目滔滔久混珍,后来此鼓谁收拾。
燕之石,等圭璧,荆之璞,同瓦砾。古风不返天茫茫,何如烂醉林皋卧苔石。
乾坤清淑之气,蜿蟺扶舆亘西极,化作岐山之阳石鼓十。
六丁二酉铲断昆崙之瑶峰,缥缈云根堕穹碧。层崖秋碎方祗愁,大星宵陨圆灵泣。
中虚不露疏凿文,太素犹涵混沌质。伟哉周家宣王中兴时,戈鋋彗云九县一。
明堂受朝群后来,天威不违颜咫尺。岐阳之狩载阳国之灵,王气腾霄何赫奕。
八鸾声戛秋风高,九旗光动朝暾赤。歌车攻,咏吉日。
张皇维,昭帝绩。泰山盘,石之祚。炳烈千万春,勒之贞珉古无匹。
其形如鼓不可扣之鸣,其体浑沦绝侣大造无痕迹。
其字遒逸宛是篆与科,其文古雅髣髴周之什。吉甫歌,史籀笔,制作森严照岐邑。
年多物化理则然,金字半灭无人识。老蛟摧裂野火焚,古墨淋漓苔雨蚀。
青城学士昔在大德初,见之林下久叹息。入朝亟为丞相言,如此至宝何可以弃掷。
大车彭彭挽致来孔庭,天地风云亦动色。我尝爱此十鼓文字奇,抚玩摩挲不知日之夕。
荏苒光阴数十春,春风吹愁发生白。近时再过石鼓旁,阶草蒙茸没双屐。
细看字画转么么,徙倚回廊泪沾臆。东安邓尹弹琴青桂林,议论文章脱尘俗。
平生好古如古人,直欲蒐抉周秦之故实。里中更有朱先生,白首著书穷日力。
寄书远访石鼓文,细字满笺珠的皪。书中宛宛见高情,识者见之争爱惜。
乃知先生好古不减吾,邓侯吾徒委琐岂复如先生,喜新厌旧犹戏剧。
吾友秦邮李希文,新来小篆亦杰出。夷门梁君子,宜苦学张颠之草书,电埽千军烂如拭。
我生雅恨不能书,每见名家如有失。朱先生,古遗直,甚欲相从不可得。
山中茅屋书满床,何时一到虚轩分半席。直须和我石鼓歌,战退苏韩入坚壁。
呜呼古之作者往往苦用心,岂惟杜预雅有春秋癖。
今人无复见古人,徒劳纸上赏遗墨。鱼目滔滔久混珍,后来此鼓谁收拾。
燕之石,等圭璧,荆之璞,同瓦砾。古风不返天茫茫,何如烂醉林皋卧苔石。
古人颂马自鲁駉,杜诗尤胜伯乐经。近代画马称曹韩,后来独数李龙眠。
世无神手有神马,眼底谁能分造化。邹阳示我轴有咫,惊绝纵横电光起。
定观始识任都水,马后金声出吴李。房星九点光殷殷,天文地类相斓斑。
龙媒无种世亦产,何必置牝宛代间。于今不乏十二闲,如此久堕文书寰。
前年禦戎急刍骑,何不引此踏贺兰。呜呼九骏安得归龙班,一匹可以当三千。
吾言亦能道塞渊,尔尚伏枥吾何言。
古人颂马自鲁駉,杜诗尤胜伯乐经。近代画马称曹韩,后来独数李龙眠。
世无神手有神马,眼底谁能分造化。邹阳示我轴有咫,惊绝纵横电光起。
定观始识任都水,马后金声出吴李。房星九点光殷殷,天文地类相斓斑。
龙媒无种世亦产,何必置牝宛代间。于今不乏十二闲,如此久堕文书寰。
前年禦戎急刍骑,何不引此踏贺兰。呜呼九骏安得归龙班,一匹可以当三千。
吾言亦能道塞渊,尔尚伏枥吾何言。
长愧先师言,忧贫不忧道。劳辛救寒饥,容体易枯老。
自从强年来,颇不患衰槁。翕翕电影间,英交亦何好。
澹然无得丧,恐有身外宝。灵龟不朵颐,乃活岁月表。
长愧先师言,忧贫不忧道。劳辛救寒饥,容体易枯老。
自从强年来,颇不患衰槁。翕翕电影间,英交亦何好。
澹然无得丧,恐有身外宝。灵龟不朵颐,乃活岁月表。
二仪不翻覆,万生岂无真。物情虽冯时,中亦含元淳。
扬子本清静,衔垢作美新。贾生抗高志,慷慨为过秦。
其君或唐虞,彷佛皋契尘。诎已徇一时,哀哉遘其勤。
因知纭纭内,心与身自亲。会须直躬行,大道无迷津。
提壶挂舟傍,还戴漉酒巾。何必访巢许,今古皆斯人。
二仪不翻覆,万生岂无真。物情虽冯时,中亦含元淳。
扬子本清静,衔垢作美新。贾生抗高志,慷慨为过秦。
其君或唐虞,彷佛皋契尘。诎已徇一时,哀哉遘其勤。
因知纭纭内,心与身自亲。会须直躬行,大道无迷津。
提壶挂舟傍,还戴漉酒巾。何必访巢许,今古皆斯人。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è)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è)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