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常用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七)生于浙江永嘉(温州)。郑振铎出身贫苦,童年时父亲亡故,依靠母亲针黹零活的微薄收入,勉强读到中学。1917年夏到北京,考进铁路管理学校,为官费生,寄居在叔父家

()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7日),常用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清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七)生于浙江永嘉(温州)。郑振铎出身贫苦,童年时父亲亡故,依靠母亲针黹零活的微薄收入,勉强读到中学。1917年夏到北京,考进铁路管理学校,为官费生,寄居在叔父家。课余常到附近的北京基督教青年会阅览室阅读社会学和文学书籍,接触到新思潮和俄国文学,并在那里先后结识了耿济之、瞿秋白、许地山等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郑振铎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6月,学校因五四运动提前放假,他被迫回到温州。他在温州参与发起“救国讲演周报社”和“永嘉新学会”,创办《救国讲演周刊》和《新学报》。暑假后回校,11月他与瞿秋白、耿济之等人创办《新社会》旬刊,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所属“社会实进会”刊行。“社会实进会”原具有宗教色彩,由于新思潮的冲击,宗教色彩日淡,郑与瞿、耿等人参加进去,逐渐使之成为一个强调“社会改造”的进步团体。他先后任该会编辑部副部长和部长。他在《新社会》发刊词里,提出要创造一个“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社会”。该刊虽然带有空想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色彩,但充满激烈的反帝反封建精神,1920年5月被北京政府的京师警察厅以“主张反对政府”[1]的罪名查禁。8月,他们又创办《人道》月刊,但仅出一期,因青年会方面胆小而被迫停刊。在此期间,他还与瞿秋白一起,参加过李大钊组织的秘密学习小组的活动[2],并参加过进步社团“曙光社”。他在1919年12月《新中国》杂志上发表了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等译文,是我国较早译成中文的列宁著作。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一起最早翻译了《国际歌》歌词,后来发表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和《小说月报》第十二卷号外上。他还参加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在1921年3月30日团的第四次大会上被选为出版委员,与李大钊等一起负责宣传出版工作[3]。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郑振铎对文学的爱好,他阅读了很多英文版的俄国19世纪文学名著和进步文学理论书籍;在《晨报》副刊、《新青年》等报刊上发表创作、评论及译文,并为“共学社”主编了《俄国戏曲集》等丛书。1920年11月,他与沈雁冰、叶圣陶、耿济之、周作人等共十二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当时我国最大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他任书记干事,负责经营会务,并为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在北方组稿和审稿。


1921年3月底,郑振铎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被分派到上海火车站任练习生。5月,经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后负责编辑《文学研究会丛书》。他还在张东荪主编的《时事新报》编辑《学灯》副刊。5月10日,他负责编辑的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旬刊》,也作为《时事新报》的副刊创刊。同时,他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和《诗》月刊。1922年1月,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1923年1月起,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文学与革命》、《新文学观的建设》等文章,与封建复旧的“载道派”和庸俗低级的“娱乐派”进行了斗争,成为当时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之一。他积极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还提出了一个革命的文学口号——“血与泪的文学”,要求进步作家创作出“带着血泪的红色的作品”[4]。


1923年3月,郑振铎与商务印书馆同事周予同、顾颉刚等共十人,发起成立“朴社”,集资出版书籍。这以后,他在上海大学讲授文学课。1925年五卅运动中,他愤于当时上海各报对于如此残酷的大屠杀不敢说一句公道话,因而于6月3日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主编了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名义办的《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了英、日帝国主义的暴行,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该报发行所就设在他家里。他还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了《街血洗去后》等著名诗文。6月24日,《公理日报》被迫停刊,他愤然写了《停刊宣言》,指出“‘公理’是要实力来帮助的。赤手空拳的高叫着‘公理’,‘公理’是无用的”,表示要继续斗争。8月22日至29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人举行大罢工,他被推选为工会代表和罢工执行委员会委员,参加了由陈云领导的这一革命斗争。9月,他又参加发起成立“中国济难会”,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旨在营救被捕革命者及帮助其家属。年底,为抗议反动军阀杀害工人领袖刘华,他与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四十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这一时期,他先后撰写出版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等著作,并翻译了不少外国文学作品。


1927年2月,郑振铎与胡愈之、叶圣陶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并积极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胜利后的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四一二”政变的次日,他参加抗议游行,险遭毒手,得工友掩护才脱险。14日,他与胡愈之等共七人撰写了一封抗议书,谴责蒋介石等人血腥屠杀革命人民,“演此灭绝人道之暴行”[5]。因为白色恐怖,郑于5月被迫只身远走欧洲,在法、英等国住了一年多。他离开祖国时,写下了激动人心的散文《离别》,表示这是“暂别”,不久即将以更猛烈的力量来加入国内的斗争。他在国外抓紧时间学习、观察和著述,除了研究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之外,还参观了许多博物馆,编著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以介绍世界重要考古发现,同时还创作了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大部分作品。


郑振铎于1928年10月回国后,即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并任执行委员。他仍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并先后在复旦大学、中国公学等校执教。1931年9月,他应郭绍虞的邀请,到北平任燕京大学教授,并代理中文系主任;一度兼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7月,他提议创刊了继《小说月报》以后全国最大的进步文艺刊物《文学》月刊;次年1月又与章靳以一起在北平创办并主编《文学季刊》,为的是有些进步作家的文章不能在上海《文学》月刊上发表时,可以拿到北平来发表[6];10月,又参与创办文学刊物《水星》月刊。在北平期间,他撰写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六十章),图文并茂,史料丰富,很受读者欢迎;还创作了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借希腊神话题材热烈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另外又编辑出版《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还和鲁迅合作编选出版了《北平笺谱》等。


郑振铎在燕京大学因聘请进步教员而遭到顽固势力的忌恨与攻击,被迫辞职,于1935年4月回上海,8月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这期间他编辑综合性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参加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并参加了鲁迅主持的瞿秋白遗著《海上述林》的编辑出版工作。1936年,他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桂公塘》、论文集《短剑集》等著作。


在国民党当局发动的“文化围剿”中,郑振铎于1935年12月参加“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次年6月,与周扬、沈雁冰、叶圣陶等共四十人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并当选为理事。同年10月,和鲁迅、沈雁冰等共二十一人联合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1月,鲁迅逝世,他亲往参加入殓仪式和执绋送殡,并参加“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1937年7月,郑振铎参加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于8月和郭沫若、邹韬奋、沈雁冰、胡愈之等共三十人合编该会机关报《救亡日报》。次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


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11月侵占上海后,租界成为“孤岛”。郑振铎坚持抗日救亡活动,与胡愈之、王任叔、周建人、许广平等共二十人组织“复社”,先后出版了《鲁迅全集》、《列宁选集》、《西行漫记》、《联共党史》等书籍。他并在中国共产党文委领导的“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讲课。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租界,他在暨南大学坚持上完“最后一课”,化名为“陈敬夫”,以文具商店职员的假身份蛰居起来,继续坚持抗日救亡地下斗争。他全力收购古书,发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和保护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中最珍贵的有《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等书。在这期间,他编写出版了《中国俗文学史》,还以“玄览居士”、“纫秋山馆主人”等名影印出版了不少珍贵古籍。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积极投入检举揭发汉奸的斗争和清理文物图书的工作。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亲美反共政策,因而不断遭到迫害,但他不畏强暴,坚持斗争,成为著名的民主战士。1945年10月,他创办并主编了《民主》周刊,几乎每期都撰写尖锐的政论。他还在《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文章以及散文《蛰居散记》(连载)。1946年1月,他和李健吾等人创办了大型文学月刊《文艺复兴》。4月又为《联合晚报》主编《文学周刊》副刊。10月,《民主》周刊被反动派禁止,他在“休刊号”上发表《我们的抗议》,表示:“本刊虽然被生生的缢死了,但永不死的是她的精神”,“她会复活的!凤凰从火焰中重生,那光彩是会灿烂辉煌的。”这期间,他与马叙伦、周建人等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上海分会成立,被选为常务理事;他还与郭沫若等人发起组织“全国学术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与郭绍虞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语文学会”,为团结文化界做了许多工作。他还编辑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版画史图录》、《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等表现中华民族光辉历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大型图集。


1949年2月,郑振铎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地下组织的安排下,秘密绕道香港,于3月18日到达刚解放的北平。4月,去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参加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届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任命为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嗣后兼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领导全国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工作。他还担任全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务。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等著作,并主编了《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古本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等。


郑振铎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多次出国访问和讲学。1958年10月17日,他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取道苏联前往阿富汗和埃及进行友好访问,18日飞机在楚瓦什苏维埃自治共和国的卡纳什地区失事,不幸遇难。


郑振铎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数十年间节衣缩食,呕心沥血,收藏了将近十万册珍贵的图书。他逝世后,他的家属遵照他生前遗愿,将他全部藏书及其日记、手稿献给了国家。另外,他在解放前收藏的很多古代陶俑,生前即全部献给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