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俨(公元602-668年),唐代僧人。华严宗二祖。据《续高僧传》卷二五、《法顺传》后附以及《华严经传记》卷三等载,俗姓赵。天水(今属甘肃)人。十二岁从杜顺出家,到至相寺随杜顺弟子达法师学习。后有两位梵僧游至相寺,从其学梵文。十四岁受沙弥戒。随法常习《摄大乘论》数年。二十岁受具
智俨(公元602-668年),唐代僧人。华严宗二祖。据《续高僧传》卷二五、《法顺传》后附以及《华严经传记》卷三等载,俗姓赵。天水(今属甘肃)人。十二岁从杜顺出家,到至相寺随杜顺弟子达法师学习。后有两位梵僧游至相寺,从其学梵文。十四岁受沙弥戒。随法常习《摄大乘论》数年。二十岁受具足戒,往各地听讲《四分》、《迦延》、《毘昙》、《成实》、《十地》、《地持》、《涅槃》等经论。又曾随静琳法师学习。后在至相寺随智正法师习《华严经》,并立志专弘此经。研究北魏慧光律师的《华严经疏》,对“别教一乘,无尽缘起,欣然赏会”。主要以“十玄”、“六相”之说发挥“无尽缘起”的理论,基本完成了华严宗的理论框架。晚年常讲《华严经》、《摄论》。因常居至相寺,故称“至相大师”。又居云华寺,故称“云华尊者”。终于清净寺。所撰义疏“凡二十馀部”。现存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楞伽经注》七卷(残缺)等。弟子有慧晓、元晓、怀齐、薄尘、义湘、道成、慧祐、法藏等。
简称《华严孔目章》、《孔目章》。佛教著述。唐智俨集。四卷。解释六十华严中的名数、概念、命题以及经品大意等,具有普及《华严经》知识的特点。列有一百四十四个题目,分别诠释。释文多以初教、终教和一乘教三类分项叙述。有时也采用小、始、终、顿、一乘;小、初、终、顿、一乘;小、初、熟、顿、圆;小乘教、初教、终教、一乘教等不同分类。注释书有宋师会的《孔目章明宗记》一卷。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二卷。唐代释智俨撰。此略疏首先以五门分别,即教典所出,藏摄分齐,所诠宗趣能诠教体、释经题目和分文解释。所释元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科判甚细,足见作者心机。其科判以四疑为纲骨,以解行为次第。四疑是说明如何发生何佛之心,如何向往从佛之行,如何修佛意旨,如何克服杂念邪心。疏中以住指实相般若,以行指观照般若,以降伏心指文字般若。通晓其住、行所为,皆以唯识真如为体。藏摄分齐,叙述大般若经部帙。此略疏有一定新意,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解经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凡五卷,或十卷。唐代智俨撰。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记述六十华严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全书分立五门,以分别华严一经之文义,即:(一)叹圣临机,德量由致。(二)明藏摄之分齐。(三)辨教下所诠之宗趣及能诠之教体。(四)释经题目。(五)分文解释。前四门为搜玄记中之玄谈,第五门由净眼品至入法界品等三十四品,就每一品分品名、来意、宗趣、释文等四科谈其玄旨。法藏所著之华严经探玄记等即以本书为依据,特以本书十玄门之说发挥华严一经之深旨,为法藏等所依用。在大正藏所载之版本,系以高丽高宗三十二年(1245)刊行之海印寺本为底本。大日本续藏经所收者则依据日本所传之古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