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炳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中国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士族。信奉佛教,在庐山与慧远等人创立“白莲社”。擅琴、书和绘画。曾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因病而回江陵,把游历中所见景物画在居室壁上,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

()

宗炳(公元375年-公元443年),中国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士族。信奉佛教,在庐山与慧远等人创立“白莲社”。擅琴、书和绘画。曾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因病而回江陵,把游历中所见景物画在居室壁上,叹曰:“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并对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画迹有著录于《梁太清目》的隋朝官本《颖川先贤图》、《惠特师象》、《问礼图》、《永嘉屋邑图》。著作有《画山水序》、《衡山庐山记》、《明佛论》、《二答何衡阳书》等。


东晋至宋,地方官吏及朝廷多次征召,俱不应。笃信佛学,以为佛经“包五典之德,深加远大之实。含老庄之虚,而重增皆空之尽”(《明佛论》)。曾参加慧远等人组织的“白莲社”。作文驳斥慧琳的《白黑论》,并与何承天辩论,维护神不灭说。认为神为最高至灵的本体,指出:“群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粗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明佛论》)还认为神非形体所生,“神非形作,合而不灭”。并利用儒家经典证明灵魂不死,“周公郊祀后稷,宗祀文王”,表明“文稷之灵,不可谓之灭矣”。还从灵魂不灭出发,宣扬因果报应说:“今所以杀人而死,伤人而刑及为缧绁之罪者,及今则无罪,与今有罪而同然者,皆由冥缘前遘,而人理后发矣。”(《明佛论》)由此强调信佛善行。平生酷爱山水,曾将生平所历绘成图画。体会到山水与音乐形象给人的审美感受有相通之处。认为山水自然之美是“神”、“道”的体现。“山水以形媚道”,“质有而趣灵”(《画山水序》),在其感性形象之内包孕“道”和空灵的意趣。欣赏山水当“澄怀味象”,“应目会心”(同上),在深入观览其形象时,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进行直觉的体味、领悟,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开神道之想”,“昭明灵之应”(《明佛论》),妙悟山水所孕含的宇宙之神理。又论证了描绘千里山水于尺幅之内的可能性。认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亦能使“嵩华之秀,玄牝之灵”,“得之于一图”(《画山水序》),于所画山水的具体形象中包孕“神”、“灵”,使览者如同观赏真山水一样“神超理得”,“万趣融其神思”,得到“畅神”的审美愉悦,获取精神的超越解脱。(同上)首先较完整鲜明地将“形”“神”关系引入对自然美和山水画的论述中,强调对“神”的领悟,在中国美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所作《画山水序》为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作之一,另有《明佛论》、《答何衡阳书》,均收入《弘明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