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说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小说家、诗人。字若雨,号西庵。乌程(浙江吴兴)人。明诸生。明亡,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自称槁木林。顺治十三年(1656)削发入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又名宝云,字月函。原本家世显赫,但其父辈家道已衰。幼年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之门,为复社成员。曾从黄道

()

董说(1620—1686)明末清初小说家、诗人。字若雨,号西庵。乌程(浙江吴兴)人。明诸生。明亡,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自称槁木林。顺治十三年(1656)削发入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又名宝云,字月函。原本家世显赫,但其父辈家道已衰。幼年受业于复社领袖张溥之门,为复社成员。曾从黄道周学《易》。与灵岩寺住持南岳友善,南岳圆寂后,继任寺中住持。董说学识渊博,经史、天文、地理、象数、律品、医卜、音韵、方言、释老等,皆有所涉猎。


董说工诗,题材较为广泛。但因其削发为僧时将明亡前所作诗文尽皆焚毁,故今存多为入清后的诗作,这些诗中常常表现作者的黍离之悲。如《入吴不及晤昭法》:“蒙蒙旧事破山雷,痛定重提转自哀。”《筑万塘》描写清初因战乱造成的荒无人烟的景象:“眼中良田半荒土”,“府帖下乡吏打门,南村灶冷行西村,西村十家无一存,破屋无门仅梁柱”。其他诗或写禅理,或咏物,或为即事即景之作,诗风不拘一格。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2说他的诗“才思所至,穷极幽窈,以写其空坑崖海之思”。如《宫人入道和唐人》写得平和恬淡;《听雨》、《春日》、《梦华潭口听客话嘉隆间大内旧事》等则属于硬语涩体;而《南村秋鬼谣》、《招魂曲》等,却又“鬼气近昌谷”(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32)。董说又能文,文风奇崛,往往辨驳恣肆,不受羁勒。


董说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小说创作。所作《西游补》16回,约作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是一部神魔小说,但有讽刺性的现实内容。小说的主要情节写唐僧师徒过大焰山后,孙悟空出外化斋,被鲭鱼气所迷,在青青世界万镜楼中见到种种古今之事,并做了半日的阎罗天子,最后被虚空主人唤醒,才又寻师化斋而去。这部小说的用意不在补《西游记》,而是借孙悟空的奇遇,揭露社会弊端。小说描写了醉心仕途的士子的各种丑态,表现在科举制度的引诱、迫害下,文人的可悲命运,刻画了种种人间世相。如借老君之口把一些秀才骂为“无耳无目,无舌无鼻,无手无脚,无心无肺,无骨无筋,无血无气之人”,说他们只会写官样文章,实际却是不学无术之徒;对秦桧一类卖国求荣的奸臣贼子,痛加斥骂;而对岳飞那样的忠臣义士表现了极端的仰慕。又如小说写孙悟空见到项羽,要他少说“无颜话”来讽刺庸俗世风等等。但小说也带有较浓的万事皆空的虚无主义色彩。《西游补》极富有艺术魅力,鲁迅说它“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徘谐,文亦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中国小说史略》)。


董说一生好学,博学多才,研习范围极广,举凡经史、天文、象数、地志、律吕、医卜、方言、音韵、释老等等,均有涉猎。其诗清淡荒远,擅长草书,通晓经学。一生著述繁富。据《南浔志》载共有100多种。所作诗文杂著有《丰草集》千余章、诗词乐府10余卷、《丰草庵杂著》数十种,出家后著有《上堂晚参》、《唱酬语录》,又有《七国考》、《易发》、《运气定论》、《天官翼》、《薄镜歌发》、《西游补》、《董若雨诗文集》、《南潜日记》等。还著有《楝花矶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