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絛

蔡絛( tāo )(公元1097—1156年稍后),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别号无为子(《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生卒年不详,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蔡京季子,蔡翛弟。年二十,人馆阁为侍从。政和中,官至徽猷阁待制。八年,坐不受道录事勒停,后复官。宣和中,拜礼部尚书兼侍讲

()

蔡絛( tāo )(公元1097—1156年稍后),字约之。自号百衲居士(《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别号无为子(《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生卒年不详,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蔡京季子,蔡翛弟。年二十,人馆阁为侍从。政和中,官至徽猷阁待制。八年,坐不受道录事勒停,后复官。宣和中,拜礼部尚书兼侍讲。五年,以私自撰著诗话,为言者论列,再勒停(《能改斋漫录》卷一二)。宣和六年,蔡京为相,年老不能视事,他任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代父蔡京入奏,事事由他决定,窃弄威柄,谋取奸利,有目共睹之。靖康元年,与其父同被远窜,流放至白州。绍兴中,死于贬所。蔡絛虽盗权怙势,但博学能文,撰著《铁围山丛谈》,上自乾德,下及建炎、绍兴间事,无不详备,富有文彩,被誉为说部佳本;又著《西清诗话》,多载元祐诸人诗词,论诗主苏轼、黄庭坚之说。《铁围山丛谈》今存嘉靖庚戌雁里草堂钞本、《知不足斋丛书》本、《学海类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有冯惠民、沈锡麟校点本。《西清诗话》今存清抄本。又著有《国史后补》、《北征纪实》,今已佚。《全宋文》卷四○八九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以及点校本《铁围山丛谈》点校说明。

西清诗话 蔡絛

宋代诗论著作。3卷。蔡絛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或曰蔡絛使其客为之也。此书成于宋徽宗之时,却于苏轼、黄庭坚等人多有称引;据曾敏行《独醒杂志》和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载,蔡絛一度因此落职勒停。《西清诗话》,或作《金玉诗话》,三卷,《说郛》本仅十一则,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辑得一百零七则,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旧版辑得一百十二则,后发现有旧抄本,一百十九则。据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称:絛为徽猷阁待制时作《西清诗话》一编,多载元祐诸公诗词,未几,臣寮论列,以为絛所为私文,专以苏轼、黄庭坚为本,有误天下学术,遂落职勒停。是书当成于禁元祐学术时,絛亦曾因此丢官。实则书中论诗虽倾向于苏、黄,但于苏、黄也间有微词,于王安石也并未厚非,又多称引其父之诗及论诗之语,可见并不专主一家。其主要诗学观点,一是强调要有真实的生活感受,称作诗者陶冶物情,体会光景,必贵乎自得。二是主才气情致,称诗家要当有情致,抑扬高下,使气宏拔,快字凌纸,又用事皆破觚为圜,挫刚成柔,始为有功者,昔人所谓缚虎手也。这一见解大抵与苏轼为近。三是认为用事要含而不露,不着痕迹,称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