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衣大布而补之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庄子曰:“贫也,非惫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其得枏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注释

庄子 身穿粗布衣并打上补钉,工整地用麻丝系好鞋子走过魏王身边。
魏王见了说:“先生为什么如此困顿呢?”
庄子说:“是贫穷,不是困顿。士人身怀道德而不能够推行,这是困顿;衣服坏了鞋子破了,这是贫穷,而不是困顿。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生不逢时。大王没有看见过那跳跃的猿猴吗?它们生活在楠、梓、豫、章等高大乔木的树林里,抓住藤蔓似的小树枝自由自在地跳跃而称王称霸,即使是神箭手羿和逢蒙也不敢小看它们。等到生活在柘、棘、枳、枸等刺蓬灌木丛中,小心翼翼地行走而且不时地左顾右盼,内心震颤恐惧发抖;这并不是筋骨紧缩有了变化而不再灵活,而是所处的生活环境很不方便,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如今处于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困顿,怎么可能呢?这种情况比干遭剖心刑戮就是最好的证明啊!”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译文

庄子

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一说为山东曹县)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漆园吏。他也曾来往于楚、赵、魏之间,但无人识其才,后归隐。他的生活非常贫困,曾向监河侯贷米度日,有时也靠织履为生。后楚威王慕其名,以厚币相聘,许以为相,庄子表示终身不仕,甘愿逍遥物外。
庄子从唯心主义方面发展了老子、杨朱的学说,从老子“道法自然”出发,认为道是无限的、超越时空的、不可感知的。他把“道”看成了“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的东西。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一切现象与本质之间,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最终归结为“道”、“我”的天然合一。在谈到人君南面术时,强调“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在政治上,他鄙视权贵,对现实极为不满,不愿出仕为官,只求自身的安适而不受外界的束缚。在心性哲理修养上,他认为世俗所谓贵贱、寿夭、是非、荣辱、毁誉、得失、成败、穷达乃至长短大小,都是人为的,而不是万物所

庄子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