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情尽桥

题情尽桥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译文

世间最难了断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尽桥呢?

就改名为折柳桥吧,该是离恨就像柳叶一条条地摆荡在心头啊!”

注释

从来:向来。

尽:完。

何:什么。

折柳:折柳送别,是古代习俗,取“柳”谐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离恨:离愁别恨。

题情尽桥创作背景

  854年,雍陶出任简州刺史。简州城外,有一座情尽桥,是人们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个春天,雍陶送客来到情尽桥不解其名,询问后他结合自己送别的感受和历来折柳送别的风俗,建议改为折柳桥。并写了这首诗送给朋友,抒发了对朋友离别的留恋不舍之情。

参考资料:

1、张学文.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年:第180页

题情尽桥鉴赏

  这诗即兴而作,直抒胸臆,笔酣墨畅,一气流注。第一句“从来只有情难尽”,即从感情的高峰上泻落。诗人以一种无可置疑的断然口气立论,道出了万事有尽情难尽的真谛。“从来”二字似不经意写出,含蕴却极为丰富,古往今来由友情、爱情织成的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无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为情尽桥”,顺着首句的势头推出。难尽之情犹如洪流淹过桥头,顺势将“情尽桥”三字冲刷而去,诗人的这个疑问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观点,真切地表达了前一句“情难尽”所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应,结构紧密,更显严谨,情思绵绵,更显深长。

  前两句是“破”,后两句是“立”。前两句过后,诗势略一顿挫,好像见到站在桥头的诗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为折柳”的诗句来。折柳赠别,是古代习俗。诗人认为改名为折柳桥,最切合人们在此桥送别时的情景了。接着,诗又从“折柳”二字上荡开,生出全诗中最为痛快淋漓、也最富于艺术光彩的末句——“任他离恨一条条”。“离恨”本不可见,诗人却化虚为实,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将无形之情愫量化成为一条条,使人想见一个又一个河梁送别的缠绵悱测的场面,心中的离别情殇油然而发,感情真挚动人。

  诗的发脉处在“情难尽”三字。由于“情难尽”,所以要改掉“情尽桥”的名称,改为深情的“折柳桥”也是由于“情难尽”,所以宁愿他别情伤怀、离恨条条,也胜于以“情尽”名桥之使人不快。“情难尽”这一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故给全文一气呵成的和谐的美感。

雍陶

雍陶(约789~873以前),字国钧,成都人。工于词赋。有《唐志集》五卷,今传。

雍陶朗读
()

猜你喜欢

熏风好处行人路。莺舌巧,榆钱舞。天长草树接云霄,野阔牛羊如鹜。

晚烟绿涨,夕阳红淡,又早千山暮。

农家筑就新场圃,麦未刈,秧先布。荒村灯火夜寥寥,夫妇牛衣中语。

可堪凄断,一声画角,吹彻楼头戌。

()

访戴曾上王猷船,持节不齧苏武毡。苦吟杰出柳絮外,清气迥绕梅花边。

芸窗夜白照书卷,山肆晓寒增酒钱。安得九夏复如此,松下从教惊昼眠。

()
 

骢马紫游缰,光辉照洛阳。朝辞上林苑,晚入斗鸡坊。

无因道千里,城邑少豺狼。

()
 

昔者病斯世,庸人常扰之。百物安大化,甚似垂裳时。

衮衮元化中,吾生托于兹。学道三十年,今辰聊寡疑。

愿言戒迷涂,灵台亦有持。

()

秋霜瘁荣木,春露华槁英。逝者不能已,爱憎谁为情。

吾生四十年,强半居欹倾。不知谁为之,孰为相号鸣。

局促百年内,安足称达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