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夕阳落了,白沙更亮,天空倒映水中;水波摇,石影动,流水回旋萦绕。
驾起小舟,乘着月光,沿着溪水转,恍如王子猷山阴雪后寻访戴安道。
水似青龙盘绕着石堤,鲁门西桃花夹岸。
假如在这晶莹月色中泛舟,王子猷雪夜访友的潇洒又岂能比拟!
东鲁门:据《一统志》记载:东鲁门在兖州(今山东曲阜、兖州一带)城东。
沙:水旁之地。天倒开: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萦回:萦绕回旋。
泛月:月下泛舟。寻:这里是沿、随的意思。
山阴:今浙江绍兴。山阴:一作“隐”。
盘:环绕。两句意为: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流向桃花夹岸的东鲁门西边。
何啻(chì):何异。风流:这里指高雅的行为。剡溪(shàn):又名戴溪,在今浙江嵊州曹娥江口。
参考资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16-717
根据裴斐《李白年谱简编》,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后数年李白寓居东鲁期间。李白寓居东鲁时,常与鲁中名士孔巢父等往还,饮酒酣歌,时人称他们为“竹溪六逸”。在春天一个风清月朗的夜晚,李白泛舟于东鲁门,作此诗记游。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0-321
2、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401
这组诗记录着诗人寓居东鲁时的一段生活。东鲁是唐时的兖州(今山东曲阜),“东鲁门”在府城东。诗中写的是月下泛舟的情景。
这组诗的第一首流传较广。此诗首句“日落沙明天倒开”,写景奇妙。常言“天开”往往与日出相关,把天开与日落联在一起,则闻所未闻。但它确乎写出一种实感:“日落”时回光反照的现象,使水中沙洲与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给人以“天开”之感。这光景通过水中倒影来写,更是奇中有奇。此句从写景中已间接展示“泛舟”之事,又是很好的发端。
次句“波摇石动水萦回”。按常理应该波摇石不动。而“波摇石动”,同样来自弄水的实感。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观察事物时,往往会产生各种错觉。波浪的轻摇,水流的萦回,都可能造成“石动”的感觉。至于石的倒影更是摇荡不宁的。这样通过主观感受来写,一下子就抓住使人感到妙不可言的景象特征,与前句有共同的妙处。
夜里水上的景色,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而特别美妙。月光映射水面,铺上一层粼粼的银光,船儿好像泛着月光而行。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怀一切,几乎没有目的地沿溪寻路,信流而行。“轻舟泛月寻溪转”,这不仅是写景记事,也刻画了人物精神状态。一个“轻”字,很好地表现了那种飘飘然的感觉。
到此三句均写景叙事,末句才归结到抒情。这里,诗人并未把感情和盘托出,却信手拈来一个著名典故,即《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后访戴”的故事,予以形容。“乘兴而行”,正是李白泛舟时的心情。苏轼《赤壁赋》写月下泛舟有一段精彩的抒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正好用来说明李白泛月时那物我两忘的情态。那时,他原未必有王子猷那走朋访友的打算,用访戴故事未必确切;然而,他那忘乎其形豪兴,却与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颇为神似,而那月夜与雪夜的境界也很神似。无怪乎诗人不禁胡涂起来: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时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个“疑”字运用得极为传神。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在写法上与第一首有相似之处。“水作青龙盘石堤”,用青龙比喻流水,既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曲折宛转,又赋予无生命物象以生气,使诗中景物充满生机。“桃花夹岸鲁门西”,不仅点明了泛舟的季节和地点,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两岸桃花掩映的美丽景象。“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两句也是运用了“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这里不涉及怀人访友,仅取山阴夜晚的景致和乘舟剡溪的兴致,表明泛舟东鲁门的景物环境与情致意趣。
这组诗的用典之妙,在于自如,在于信手拈来,因而用之,借其一端,发挥出无尽的诗意。典故的活用,原是李白七绝的特长之一。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与此是分不开的,不特因为写景入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使旌秋出凤凰台,吴楚千峰紫翠开。水伯驱潮催舵转,丰霳挟雨逐车回。
琴边白鹤迎仙盖,席上青云照酒杯。好是纪行诗满帙,惊人丽句压琼瑰。
雨霁银■万顷秋,芳妍烂熳竞相酬。云山有分老复老,勋业到头休便休。
凿落金杯从浩荡,琵琶玉手喜纤柔。一年无似今宵好,醉倚西风十二楼。
予行物已隔,极境愈欲至。独有仙巢子,被发跪云内。
栖岩玩颓阳,流谷响清喟。须臾始云觏,伺我九千岁。
海中多真人,徒美遐不值。琅霄有飙轮,中夜以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