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全文赏析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爱国词人,但他的诗作却很少为人所知。这首《送湖南部曲》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冬,当时作者由湖南安抚使调任至江西,一位部属小官前来送别,他赠了这首诗。全诗字里行间跳荡着热爱部属的激愤心情,展现出作者光明磊落的英雄本色。诗中用典表达自然,既寄寓了自己壮志未酬遭受谗谤的一腔忠愤,又显示出热情鼓励武勇有为的后劲,使之为国效忠的情怀。

这一首辛诗的风格和辛词一样,悲壮而苍凉,沉郁而雄健,但艺术水准明显不如词。

就诗的内容来看,作者所送的这位部属,是一位勇猛的壮士。此诗首联颇有“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的风味,气势突兀高昂,如疾风破空而来,军府中下达了紧急军令,这位壮士接下命令,穿青色军服,跨上战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写出了部下骁将的飒爽英姿和过人勇力。颔联抒发了因主帅受人诬陷,致使赤手空拳缚虎的猛士不能“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无穷遗憾。在句中一“愧”一“负”当中,诗人关怀部下,不计较个人功名得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品格也就溢于言表。颈联像是诗人“素负志节”的“自白书”,他眼明如镜,胆识过人,仗义执言,绝不像他人那样畏首畏尾,顾虑重重。作者赤心为国,始终对中原抗金必胜抱有坚定信心。他多次向朝廷上书,提出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良策,即使不被采纳,屡遭打击,也绝不屈服。尾联着重点明送别之情,第七句祝愿对方鹏程万里,青云直上;末一句则是写自己的心情:只要被送的壮士有着光明的前景,最后能够为国家效力,即使自己遭受重大挫折,忍受“风雨破吾庐”的困厄生活也是心甘情愿。此句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名句作结,其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可贵精神也和杜甫一样,令人钦佩。而从送别这一题材看,又有高适豪迈的风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写诗人当年接到紧急军令,身穿青色制服,跨上骏马,在万众欢呼声中腾跃向前,表现出惊人的勇毅。
B.颔联用典言事,表明诗人自己因为遭受他人的诬谤而离职,并为有功部属未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深感愧疚。
C.颈联表明诗人自己既有知人之明,又有论事之胆,点明他受谗被谤的原因,暗含对湖南部曲的赞赏和勉励。
D.全诗既申明己志,又慰勉友人,襟怀坦荡,层次井然,诗中充满豪宕不平之气,显得悲壮苍凉、雄健沉郁。

A项,曲解文意。首联不是写诗人自己,而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部属的勇猛形象。

2.本诗尾联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先人后己、忘我无私的胸怀。
不同点:杜甫的诗句,由自己住茅屋想到天下寒士居无定所,表达的是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而辛弃疾的诗句,表现了一位久经沙场的大将关爱部属、勉励友人的可贵精神。

送湖南部曲译文及注释

译文

穿青衫匹马单枪万人欢送,接幕府紧急命令急速启程。

深愧我薏苡明珠遭人诬陷,辜负你赤手缚虎自立战功。

观书眼虽老犹明知人如镜,论事理有胆有识直言秉公。

你去后鹏程万里为国效力,我不妨风雨破庐贫困终生。

注释

部曲: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万人呼:语出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诗:“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符:这里指军中移文。飞虎军当时由帅臣节制,帅幕移文军中,称“传符”。急急符:赵彦卫《云麓(lù)漫钞》卷七:“急急如律令,汉之公移常语,犹今云‘符到奉行’。”陈师道《咸平读书堂》诗有“不奉急急符”语。

“愧我”句:《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在交趾常食薏苡,以其能胜瘴气。及还朝,带回一车薏苡。马援卒后,有人上书皇帝诬陷说马援从交趾运回的都是明珠文犀等宝物。这里反用其事。辛弃疾因创置飞虎军等事受到当时朝中大臣猜疑谮(zèn)毁,被台臣上章弹劾有“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等罪名。

於(wū)菟(tú):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虎於菟”。

参考资料:

1、马世一.历代律诗三百首译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285

2、徐寒.历代古诗鉴赏 中:中国书店,2011:693-694

送湖南部曲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罢官,退居带湖(今江西省上饶市城外)。数年之后,他当年任湖南安抚使时创建的飞虎军中的老部下来拜访,作者回忆了当年与部下共同的经历和壮举,临别时写了这首诗相送。

参考资料:

1、徐寒.历代古诗鉴赏 中:中国书店,2011:693-694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