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唐代僧人。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县北) 人。俗姓谢,年15,厌于儒家诗书礼乐,听人念咒而动出家念头。在成都、资州、荆州一带参学后,才正式剃度出家。自当阳县玉泉寺到南岳天柱峰,从通相受具足戒。又到广州,从慈愍 (慧日) 受念佛法门。学道于成都唐公,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唐代僧人。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德阳县北) 人。俗姓谢,年15,厌于儒家诗书礼乐,听人念咒而动出家念头。在成都、资州、荆州一带参学后,才正式剃度出家。自当阳县玉泉寺到南岳天柱峰,从通相受具足戒。又到广州,从慈愍 (慧日) 受念佛法门。学道于成都唐公,承远大师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承远大师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承远大师来谒,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
承远大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敝衣唯求御寒蔽体而已。慕名来求道的人,常见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负薪担水,都以为是承远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及打听,方知那正是大师。承远大师万缘放下,精进念佛,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
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侧,询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即往衡山面谒承远大师,悲喜流涕而受其教,转修净土。远近道俗亦闻其德业,前来亲近乞教。负布帛,斩木垒石,搭棚居住,并发心施金,营造殿宇。承远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殿寺盖成,题名弥陀寺。营造殿宇的结余,都布施给饥饿病苦者。
承远大师教化众生,善立中道,随机设教。为了使众生早证道果,承远大师殷殷开示佛教念佛法门,并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苦口婆心地劝勉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从化者甚众,前后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就中以比丘惠诠、智明、道侦、超然、法照等,皆入室之秀。后来,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师为国师,便也推尊承远大师,顶礼有加,赐承远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四大假合、五蕴虚集之身躯终归是缘生缘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远大师自知世缘将了,弘法度生能事毕矣。乃于寺内顾命弟子,申明教诫已,打扫居室,结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岁,僧腊六十五年。其遗骸葬于寺之南岗,安置灵塔以志千古。唐代著名文学家,时任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和时任衡州刺史的吕温,分别为承远大师制碑文并作塔铭,刻石立于寺门之右。二者以不同的笔法与文理,各自记述并赞颂了承远大师非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