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可疑之点;难以断定的含义。
英doubtful point;
⒈ 不了解或不理解的含义或道理。
引《东观汉记·张纯传》:“时旧典多闕,每有疑义,輒以访 纯,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多所正定。”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宋史·赵汝谈传》:“尝从 朱熹 订疑义十数条, 熹 嗟异之。”
《古今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次日, 裴仲 到馆中探望,将胸中疑义,盘问 角哀,试他学问如何。”
⒉ 犹疑问。
引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助语用不字例》:“不者,弗也。自古及今,斯言未变,初无疑义。”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尔雅》为上古之书,确无疑义矣。”
鲁迅 《且介亭杂文·附记》:“《阿金》是写给《漫画生活》的……然则必须‘抽去’,已无疑义了。”
⒈ 可怀疑、不能立刻就明白的道理。
引晋·陶渊明〈移居〉诗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老残游记·第一七回》:「我们两个人都不承认,外人一定说是我弄的,断无疑义。」
近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