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琮诗鉴赏

佚名Ctrl+D 收藏本站

生平简介

韩琮,字成封,一作代封。长庆进士。曾官中书舍人、湖南观察使。存诗一卷。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诗鉴赏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 绿暗红稀出凤城”。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 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

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骆谷晚望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

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

岭花多是断肠枝。

韩琮诗鉴赏

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

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寂寂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

骆谷在陕西周至西南,谷长四百余里,为关中通汉中的交通要道,是一处军事要隘。诗人于此晚望,有感而吟此诗。

这是一首缘景遣怀诗。这类诗大多以景起兴,以情结景,往往借助眼前实景,抒发心中幽情。

“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川,平川。“秦川”,指秦岭以北古秦地,即今陕西中部,渭水流域大平原。诗人登上骆谷,只见晚霞似锦,残阳如血,渭水在千山万壑的拥抱中,如丝带般穿流,一派锦山绣水的美丽图景。“如画”二字把莽莽苍苍的辽阔秦川描绘得斜阳映照,沃野千里,平畴闪光,丛林生辉。这是广袤的大景。“如丝”二字又把浩浩滔滔的东流渭水状写得长河落日,浮光耀金,万丈白练,飘浮三秦。这是绵长的远景。大景与远景交错,山光与水色竞美,蔚为奇观。然而这些美景都是诗人站在骆谷“一望”中摄取的,又是在辞帝京、返故里的背景下“一望”见到的,句中特意拈出“去国还家”四家,隐隐透露了诗人是失官还乡,因而被壮丽河山所激发的豪情,刹那间又被愁情淹没了。下两句便直抒愁情。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说王孙出游,乐而忘返,辜负了家乡的韶华美景。韩琮反其意而用之,借“公子王孙”来指代宦游人,实即自指,说自己这次“去国还乡”还不如“莫来好”。

对于遭逐沦落的诗人,这种心境是可以理解的。《汉乐府·陇头歌》之二所写“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正可移来为韩琮写照。韩琮的诗情正是由此歌生发。他虽面临如画如丝的秦川渭水,心里只觉得“岭花多是断肠枝”了。据历史记载,韩琮被石载顺驱逐之后,唐宣宗非但不派兵增援,支持韩琮消灭叛将,反而另派右金吾将军蔡袭代韩为湖南观察使,把韩琮这个逐臣抛弃了,如此,怎不倍增其断肠之慨!

“莫来好”是与“断肠枝”相因果的。本来“岭花”并无所谓“断肠枝”,只因诗人成为断肠人,“岭花”才幻成了“断肠枝”。断肠人对断肠枝,自然不如莫来好了。

全诗二十八字,并无奇语警句,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回肠荡气。其原因在于诗家惯用的以乐景写哀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你看,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惹人眼馋。收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令人目不暇接,咀嚼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