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了性坛语

神会Ctrl+D 收藏本站

南阳和上顿教解脱禅门直了性坛语

无上菩提法,诸佛深叹不思议。

知识,既一一能来,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极甚难值遇。昔未曾闻,今日得闻;昔未得遇,今日得遇。涅经云:佛告迦叶言:从兜率天放一颗芥子,投阎浮提一针锋,是为难不?迦叶菩萨言:甚难,世尊。佛告迦叶:此未为难,正因正缘得相值遇,此是为难。

云何正因正缘?知识,发无上菩提心是正因;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将无上菩提法投知识心,得究竟解脱是正缘。得相值遇为难。

知识,是凡夫口有无量恶言,心有无量恶念,久轮转生死,不得解脱,须一一自发菩提心,为知识忏悔,各各礼佛:

敬礼过去、尽过去际一切诸佛

敬礼未来、尽未来际一切诸佛。

敬礼现在、尽现在际一切诸佛。

敬礼尊法般若修多罗藏。

敬礼诸大菩萨、一切贤圣僧。

各各至心忏悔,令知识三业清净: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四重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五逆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七逆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十恶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障重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灭除永不起。

过去、未来及现在身口意业一切罪,我今至心尽忏悔,愿罪除灭永不起。

现在知识等,今者已能来此道场,各各发无上菩提心,求无上菩提法。若求无上菩提,须信佛语,依佛教。佛说道没语?经云: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过去一切诸佛皆作如是说。“诸恶莫作”是戒;“诸善奉行”是慧;“自净其意”是定。知识,要须三学,始名佛教。

何者是三学等?戒、定、慧是。妄心不起名为戒,无妄心名为写,知心无妄名为慧。是名三学等。各须护持斋戒,若不持斋戒,一切善法终不能生。若求无上菩提,要先护持斋戒,乃可得入。若不持斋戒,疥癞野干之身尚不可得,岂获如来功德法身?知识,学无上菩提,不净三业,不持斋戒,言其得者,无有是处。

要藉有作戒、有作慧,显无作戒、慧。定则不然,若修有作定,即是人天因果,不与无上菩提相应。知识,久流浪生死,过恒河沙大劫不得解脱者,为不曾发无上菩提心,即不值遇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者,从值遇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者,又复不能发无上菩提心。流转生死,经无量恒河沙大动不得解脱者,总缘此。

又纵发心者,只发二乘人天心。人天福尽,不免还堕。诸佛出世,如恒河中沙。诸大菩萨出世,如恒河沙。一一诸佛菩萨、善知识出度人,皆如恒河沙。诸佛菩萨、善知识何不值遇?今流浪生死不得解脱?良为与过去诸佛菩萨、真正善知识无一念菩提缘来。或有善知识,不了无上菩提法,倘将二乘声闻及人天法教知识,喻如秽食置於宝器。何者宝器?知者,发菩提心是宝器。何者秽食?二乘人天法是秽食,虽获小善生天,天福若尽,还同今日凡夫。

知者,今发心学般若波罗蜜相应之法,超过声闻、缘觉等,同释迦牟尼佛授弥勒记,更无差别。如二乘人执定,经历数劫,如须陀洹在定八万劫,斯陀含在定六万劫,阿那含在定四万劫,阿罗汉在定二万劫,辟支佛在定十千劫,何以故?住此定中劫数满足,菩萨摩诃萨方乃投机说法,能始发菩提心,同今日知者发菩提心不别,当二乘在定时,纵为说无上菩提法,终不肯领受。经云:天女语舍利佛云:凡夫於佛法有返覆,而声闻无也。已来登此坛场学修般若波罗蜜时,愿知者各各心口发无上菩提心,不离坐下,悟中道第一义谛。

夫求解脱者,离身意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离内外见,亦不於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而如此坐者,佛即印可。六代祖师以心传心,离文字故。从上相承。亦复如是。

知者,一一身具有佛性。善知者不将佛菩提法与人,亦不为人安心。何以故?涅经云:早已授仁者记。一切众生本来涅。无漏智性本自具足,何为不见?今流浪生死,不得解脱,为被烦恼覆故,不能得见。要因善知者指授,方乃得见,故即离流浪生死,使得解脱。

知者,承前所有学处,且除却莫用看。

知者,学禅已来经五、十余年,二十年者,今闻深生惊怪。所言除者,但除妄心,不除其法。若是正法,十方诸佛来除不得,况今善知者能除得?犹如人於虚空中行住坐卧不离虚空。无上菩提法亦复如是,不可除得。一切施为运用,皆不离法界。经云:但除其病,不除其法。

知者,谛听,为说妄心。何者妄心?仁者等今既来此间,贪爱财色、男女等,及念园林、屋宅,此是粗妄,应无此心。为有细妄,仁者不知,何者是细妄?心闻说菩提,起心取菩提;闻说涅,起心取涅;闻说空,起心取空;闻说净,起心取净;闻说定,起心取定,此皆是妄心,亦是法缚,亦是法见。若作此用心,不得解脱,非本自寂静心。作住涅,被涅缚;住空,被空缚;住定,被定缚。作此用心,皆是障菩提道。般若经云:若心取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离其法相。维摩经云:何为病本?为有攀缘;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以无所得故,则无病本。学道不识细妄,如何得离生死大海。

知者,各用心谛听,聊简自本清净心。闻说菩提,不作意取菩提;闻说涅,不作意取涅;闻说净,不作意取净;闻说空,不作意取空;闻说定,不作意取定。如是用心,即寂静涅。经云:断烦恼者不名涅。烦恼不生,乃名涅。譬如鸟飞於空,若住空必有堕落之患。如学道人修无住心,心住於法,即是住著,不得解脱。经云:更无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所空亦复空。经云:常行无念。实相智慧,若以法界证法界者,即是增上慢人。

知识,一切善恶,总莫思量,不得凝心住,亦不得将心直视心,堕直视住,不中用。不得垂眼向下,便堕眼住,不中用。不得作意摄心,亦不复远看近看,皆不中用。经云:不观是菩提,无忆念故,即是自性空寂心。

心有是非不?答:无。心有去来处不?答:无。心有青黄赤白不?答:无。心有住处不?答:心无住处。和上言:心既无住,知心无住不?答:知。知不知?答:知。

今推到无住处立知,作没?

无住是寂静,寂静体即名为定。从体上有自然智,能知本寂静体,名为慧。此是定慧等。经云:寂上起照。此义如是。无住心不离知,知不离无住。知心无住,更无余知。涅经云:定多慧少,增长无明;慧多定少,增长邪见;定慧等者,明见佛性,今推心到无住处便立知。知心空寂,即是用处。法华经云: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心无边际,同佛广大;心无限量,同佛深远,更无差别。看诸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佛推诸菩萨处如何。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者今推知识无住心是;而生其心者,知心无住是。

本体空寂,从空寂体上起知,善分别世间青黄赤白,是慧。不随分别起,是定。只如“凝心,入定”,堕无记空。出定已后,起心分别一切世间有为,唤此为慧。经中名为妄心。此则慧时则无定,定时则无慧。如是解者,皆不离烦恼。“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非解脱心,亦是法缚心,不中用。涅经云:佛告琉璃光菩萨,善男子,汝莫入甚深空定,何以故?令大众钝故。若入定,一切诸般若波罗蜜不知故。

但自知本体寂静,空无所有,亦无住著,等同虚空,无处不遍,即诸佛真如身。真如是无念之体。以是义故,故立无念为宗。若见无念者,虽具见闻觉知,而常空寂,即戒定慧学,一时齐等,万行俱备,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云何深远?以不见性,故言深远。若了见性,即无深远。各各至心,令知识得顿悟解脱。

若眼见色,善分别一切色,不随分别起,色中得自在,色中得解脱色尘三昧足。

耳闻声,善分别一切声,不随分别起,声中得自在,声中得解脱声尘三昧足。

鼻闻香,善分别一切香,不随分别起,香中得自在,香中得解脱香尘三昧足。

舌尝味,善分别一切味,不随分别起,味中得自在,味中得解脱味尘三昧足。

身觉种种触,善能分别触,不随分别起,触中得自在,触中得解脱触尘三昧足。

意分别一切法,不随分别起,法中得自在,法中得解脱法尘三昧足。

如是诸根善分别,是本慧;不随分别起,是本定。

经中“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种种运为世间,不於事上生念,是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定不异慧,慧不异定,如世间灯光不相去离。即灯之时光家体,即光之时灯家用。即光之时不异灯,即灯之时不异光。即光之时不离灯,即灯之时不离光。即光之时即是灯,即灯之时即是光。定慧亦然。即定之时是慧体,即慧之时是定用。即慧之时不异定,即定之时不异慧。即慧之时即是定,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无有慧,即定之时无有定。此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后二句者,是维摩诘默然直入不二法门。

为知识聊简“烦恼即菩提”义。举虚空为喻:如虚空本无动静,明来是明家空,暗来是暗家空,暗空不异明,明空不异暗,虚空明暗自来去,虚空本来无动静。烦恼与菩提,其义亦然。迷悟别有殊,菩提性元不异。

经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知无住“心”是观。过去诸佛心,亦同知识今日无住心无别。经云: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无住。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何以故?为众生心中各有佛性故。知识,起心外求者,即名邪求。胜天王般若经言:

“大王,即是如实。”

“世尊,云何如实?”

“大王,即不变异。”

“世尊,云何不变异?”

“大王,所谓如如。”

“世尊,云何如如?”

“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为菩萨了达甚深法界,即同佛知见。”

知识,自身中有佛性,未能了了见。何以故?喻如此处,各各思量家中住宅、衣服、卧具及一切等物,具知有,更不生疑。此名为知,不名为见。若行到宅中,见如上所说之物,即名为见,不名为知。今所觉者,具依他说,知身中有佛性,未能了了见。

但不作意,心无有起,是真无念。毕竟见不离知,知不离见。一切众生,本来无相。今言相者,并是妄心。心若无相,即是佛心。若作心不起,是识定,亦名法见心自性定。马鸣云:若有众生观无念者,则为佛智。故今所说般若波罗蜜,从生灭门顿入真如门。更无前照后照,远看近看,都无此心。乃至七地以前菩萨,都总蓦过。唯指佛心,即心是佛。

经云:当如法说,口说菩提,心无住处;口说菩萨,心唯寂灭;口说解脱,心无系缚。向来指知识无住心,知不知?

答:知。

菩萨经云:此是第一义空。若三处俱空,即是本体空寂。唯有中道亦不在其中。中道义因边而立。犹如三指并同,要因两边,始立中指;若无两边,中指亦无。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解脱法身,亦如虚空无中边。知识常须作如是解。

今将无上道法分付知识,若领此语,六波罗蜜、恒沙诸佛、八万四千诸三昧门,一时灌入知识身心。维摩经云: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可以身得”,心不在外;“不可以心得”,身不在内;“寂灭是菩提”,中间无处所;“灭诸相故”,一切妄念不生。此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知识,当如是用。

得上根上智人见说般若波罗蜜,便能领受,如说修行。如中根人,虽未得,若勤咨问,亦得入。下根人但至信不退,当来亦能入大乘十信位中。

只如学道,拨妄取净,是垢净,非本自净。华严经云:譬如试巾有垢,先著灰汁,然后用清水洗之。此虽得净,未名为净。何以故?此净为因垢得净,犹故不净。维摩经云: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

知识,非用心时,若有妄起,思忆远近,不须摄来。何以故?去心既是病,摄来还是病,去来皆是病。经云:诸法无来去,法性遍一切处,故法无去来。若有妄起,即觉;觉灭即是本性无住心。有无双遣,境智俱亡。莫作意,即自性菩提。若微细心,即用不著。本体空寂,无有一物可得,是名阿耨菩提。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菩萨光戒光,亦复如是。自性空寂,无有形相。

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敬礼初发心。

初发已为天人师,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是故得名最无上。

诸家借问,隐而不说。我於此门,都不如是。多人少人,并皆普说。若於师处受得禅法,所学各自平章,唯通其心。若心得通,一切经义无不通者。佛在日,亦有上中下众生投佛出家。过去诸佛说法,皆对八部众说,不私说,不偷说。譬如日午时,无处不照。如龙王降雨,平等无二,一切草木,随类受润。诸佛说法,亦复如是,皆平等心说,无分别心说,上中下众各自领解。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自解。

知识,若学般若波罗蜜,须广读大乘经典。见诸教禅者不许顿悟要须方便始悟。此是大下品之见。明镜可以鉴容,大乘经可以正心,第一莫疑。依佛语,当净三业,方能入得大乘。此顿门一依如来说,修行必不相误。勤作功夫。有疑者来相问,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