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谤佛

印光Ctrl+D 收藏本站

●(以下论谤佛)

夫人宿世果种善根, 且无论为学求道, 可为出世大事之前茅。即贪瞋痴等烦恼惑业, 疾病颠连种种恶报, 皆可以作出生死入佛法之因缘。顾其人之能自反与否耳。不能自反, 且无论碌碌庸人, 为世教之所拘。即晦庵、阳明、靖节、放翁等, 虽学问、操持、见地, 悉皆奇特卓荦。然亦究竟不能彻悟自心, 了脱生死。其学问、操持、见地, 虽可与无上妙道作基。由不能自反, 竟为入道之障。可知入道之难, 真难于登天矣。【书一】三八

●佛视众生皆是佛, 众生视佛皆是众生。佛视众生皆是佛, 故随顺机宜, 为之说法。俾得消除妄业, 亲证本有。即一切众生皆得究竟涅槃, 了不见我为能度, 众生为所度, 以彼原是佛故。众生视佛皆是众生, 故西天九十五种外道, 及此方拘墟儒士, 莫不竭尽心力, 多方毁谤。必期于佛法断灭, 了无声迹, 而其心始快。然杲日当空, 只手焉遮。适足以彰佛法之光明, 而形自己之浅陋而已。有宿根者, 由谤佛辟佛因缘, 遂复归依佛法, 为佛弟子, 代佛扬化。无宿根者, 当乘此业力, 永堕阿鼻地狱。待其业报尽时, 往劫闻佛名之善根, 当即发现。由兹方入佛法, 当即渐种善根, 以至业尽情空, 复还本有而后已。甚矣!佛恩之广大深远, 莫能形容也。一句染神, 永为道种。譬如闻涂毒鼓, 远近皆丧。食少金刚, 决定不消。能如是生信, 是谓正信。【书一】八三

●佛法大无不包, 细无不举。譬如一雨普润, 卉木同荣。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 无不具足。古今来文章盖一时, 功业喧宇宙者, 与夫至孝仁人, 千古景仰, 人徒知其迹, 而未究其本。若详考其来脉, 则其精神志节, 皆由学佛以培植之。他则不必提起。且如宋儒发明圣人心法, 尚资佛法以为模范, 况其他哉?但宋儒气量狭小, 欲后世谓己智所为, 因故作辟佛之语, 为掩耳盗铃之计。自宋而元而明, 莫不皆然。试悉心考察, 谁不取佛法以自益?至于讲静坐, 讲参究, 是其用功之发现处。临终预知时至, 谈笑坐逝, 乃其末后之发现处。如此诸说话、诸事迹, 载于理学传记中者, 不一而足。岂学佛即为社会之忧乎?【书二】二

●儒佛之本体, 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 浅而论之, 亦颇相同, 深而论之, 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 佛以觉为宗。诚, 即明德, 由诚起明, 因明致诚, 则诚明合一, 即明明德。觉, 有本觉、始觉, 由本觉而起始觉, 由始觉以证本觉, 始本合一, 则成佛。本觉即诚, 始觉即明, 如此说去, 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 理不外《大学》一章者, 乃决定无疑之语, 此浅而论之也。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 则本虽同, 而所证所到, 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 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 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 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 而其道力, 任运不犯杀戒, 故凡所至处, 虫自离开, 所谓初果耕地, 虫离四寸, 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 即以圣人言之, 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 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 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 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 堪与破无明者比肩, 然破无明者, 有四十一位, 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 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 直待再破一分无明, 方可谓为诚明合一, 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 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 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 不同而同之所以然, 故致纷纷诤论, 各护门庭, 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 哀哉!【书二】五一

●溯自法流中国, 历代帝王, 无不崇奉。唯三武灭佛, 而随即更兴。譬冬之冻闭坚固, 正成就其春夏之发生畅茂耳。杲日当空, 只手焉遮。仰面唾天, 反污己身。三武者, 魏太武、周武帝、唐武宗也。先皆深信佛法, 极意修习。魏武信崔浩之蛊惑, 周武听卫元嵩之谗谮, 唐武信李德裕及道士赵归真之诬谤。毁灭未久, 而主者、助者, 皆罹极殃。魏武废教后, 不五六年, 崔浩赤族, 己亦被弑。嗣帝即位, 复大兴之。周武废教后, 元嵩贬死, 不五年而身感恶疾, 遍体糜烂。死未三年, 隋文受禅, 复大兴之。唐武废教后, 不及一年, 归真被诛, 德裕窜死, 武宗服道士金丹, 疽发背死, 宣宗复大兴之。宋之徽宗, 初亦甚信佛法。后听道士林灵素之妖妄, 遂改佛像为道相, 称佛为大觉金仙, 称僧为德士, 着道士衣, 凡作法事, 居道士后。下诏不久, 京城大水, 直同湖海。君臣惶惧, 敕灵素止水, 愈止愈涨。忽僧伽大圣现灵禁中, 帝焚香乞哀。僧伽振锡登城, 水即顿涸。随敕复佛旧制。不六七年, 父子被金虏去。金封徽宗为昏德侯, 钦宗为重昏侯。二宗皆死于五国城。夫佛乃三界大师, 四生慈父, 圣中之圣, 天中之天。教人以返妄归真, 背尘合觉。了幻妄之惑业, 复本有之心性。尚感恩报德、护持流通之不暇, 岂可任一时之势力, 灭众生之慧眼, 断人天之坦路, 掘地狱之深坑。宜其即目交报, 永劫沉沦。贻诮将来, 以为殷鉴。【杂著】二

●世间最博厚高明者, 莫过天地日月。而日中则昃, 月盈则食。高岸为谷, 深谷为陵。沧海变桑田, 桑田成沧海。古今最道高德备者, 莫过孔子。而且绝粮于陈, 被围于匡。周游列国, 卒无所遇。只有一子, 年才五十, 即便死亡。幸有一孙, 得绵世系。降此而下, 颜渊短命, 冉伯牛亦短命。子夏丧明, 左丘明亦丧明。屈原沉江(屈原尽忠被谗, 后以怀王被秦所留, 不胜忧愤, 而力无能为, 五月五日沉于汨罗江中), 子路作醢(醢音海, 肉酱也。子路仕卫, 卫蒯瞆与其子辄争国, 子路死于其难, 遂被敌兵斩作肉酱)。天地日月, 犹不能令其常然不变。大圣大贤, 亦不能令其有顺无逆。唯其乐天知命, 故所遇无不安乐也。而且千百世后, 自天子以至庶人, 无不景仰。以当时现境论之, 似乎非福。以道传后世论之, 则福孰有过于此者!人生世间, 千思万算, 种种作为, 究到极处, 不过为养身口、遗子孙而已。然身则粗布亦可遮体, 何必绫罗绸缎。口则菜羹尽可过饭, 何必鱼肉海味。子孙则或读书, 或耕田, 或为商贾, 自可养身, 何必富有百万。且古今为子孙谋万世之富贵者, 莫过秦始皇。吞并六国, 焚书坑儒, 收天下兵器以铸大钟, 无非欲愚弱其民, 不能起事。

谁知陈涉一起, 群雄并作。一统之后, 不上十二三年, 便致身死国灭, 子孙尽遭屠戮。直同斩草除根, 靡有孑遗。是欲令子孙安乐者, 反使其速得死亡也。汉献帝时, 曹操为丞相, 专其威权。凡所作为, 无非弱君势, 重己权, 欲令自身一死, 子便为帝。及至已死, 曹丕便篡。而且尸犹未殓, 丕即移其嫔妾, 纳于己宫。死后永堕恶道, 历千四百余年, 至清乾隆间, 苏州有人杀猪, 出其肺肝, 上有“曹操”二字。邻有一人见之, 生大恐怖, 随即出家, 法名佛安。一心念佛, 遂得往生西方, 事载《净土圣贤录》。夫曹操费尽心机, 为子孙谋。虽作皇帝, 止得四十五年, 国便灭亡。而且日与西蜀、东吴互相争伐, 何曾有一日安乐也。下此, 若两晋、宋、齐、梁、陈、隋, 及五代之梁、唐、晋、汉、周, 皆不久长。就中唯东晋最久, 仅一百三年。其他或二、三年, 或八、九年, 一二十年, 四五十年, 即便灭亡。此乃正统。其余窃据伪国, 其数更多, 其年更促。推其初心, 无非欲遗子孙以富贵尊荣。究其实效, 反令子孙遭劫受戮, 灭门绝户也。

且贵为天子, 富有四海, 尚不能令子孙世受其福。况区区凡夫, 从无量劫来, 所作恶业, 厚逾大地, 深逾大海。可保家道常兴, 有福无殃也耶?须知世间万法, 悉皆虚假, 了无真实。如梦如幻, 如泡如影, 如露如电, 如水中月, 如空中花, 如热时焰, 如乾闼婆城(梵语乾闼婆, 此云寻香, 乃天帝乐神。其城乃幻现非实, 世俗所谓蜃楼海市, 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 亘古亘今, 不变不坏。虽不变坏, 而常随缘。随悟净缘, 则为声闻、为缘觉、为菩萨、为佛。由功德有浅深, 故果位有高下。随迷染缘, 则生天上、生人间、堕修罗、堕畜生、堕饿鬼、堕地狱。由罪福有轻重, 故苦乐有短长。若不知佛法之人, 则无可如何。汝既崇信佛法, 何不由此逆境, 看破世相。舍迷染缘, 随悟净缘。一心念佛, 求生西方。从兹永出六道之轮回, 高证四圣之果位。岂不是因此小祸, 常享大福耶?【书一】二七

●甚矣!佛恩之广大周遍而无有穷尽也。何以言之?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皆可作佛。但以迷而未悟, 遂致反以佛性功德之力, 妄于六尘境中, 起贪瞋痴, 造杀盗淫, 由惑造业, 由业受报, 久经长劫, 轮回六道, 了无出期。佛于往劫, 知此事已, 即发大愿, 欲令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 同悟本具佛性, 同出生死轮回, 同成无上觉道, 同入无余涅槃。从兹普为法界众生, 久经长劫, 行菩萨道, 但有利益, 无不兴崇, 六度齐修, 一法不著, 难行能行, 难忍能忍。其行施也, 国城妻子, 头目髓脑, 悉无吝惜。故《法华经》云:“我见释迦如来, 于无量劫, 难行苦行, 积功累德, 求菩提道, 未曾止息。观三千大千世界, 乃至无有如芥子许, 非是菩萨舍身命处。

为众生故, 然后乃得成菩提道。”只此布施一行, 尚非劫寿能宣, 况其余之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以及四摄、万行乎哉!及至惑业净尽, 福慧圆满, 彻证自心, 成无上道, 普为众生, 说所证法, 直欲同皆得己所得。但以上根者少, 中下者多, 故复随机施教, 令其随分得益耳。及其一期事毕, 即入涅槃, 犹复不舍大悲, 于他方世界, 示成正觉, 以行济度。如是示生此界他方, 固非算数譬喻之所能及。譬如杲日, 为照世故, 出没无住。亦如船师, 为渡人故, 往来不停。【序】六四

●佛之愍念众生, 前自无始, 后尽未来, 上自等觉菩萨, 下及六道凡夫, 无一人不在大悲誓愿弥纶之中。譬如虚空, 普含一切, 森罗万象, 乃至天地, 悉所包容。亦如日光, 普照万方, 纵令生盲, 毕世不见光相, 然亦承其光照, 得以为人。使无日光照烛, 便无生活之缘, 岂必亲见光相者, 方为蒙恩乎?彼世智辩聪者, 以己拘墟之见, 辟驳佛法, 谓其害圣道而惑世诬民, 与生盲骂日, 谓无光明者, 了无有异。一切外道, 咸皆窃取佛经之义, 以为己有。更有窃取佛法之名, 以行邪法。是知佛法, 乃世出世间之道本也。犹如大海, 潜行地中, 其滋润流露, 则为万川, 而万川无一不归大海。彼谤佛者, 非谤佛也, 乃自谤耳。以彼一念心性, 全体是佛, 佛始如是种种说法教化, 冀彼舍迷归悟, 亲证自己本具佛性而已。以佛性最为尊重, 最可爱惜, 故佛不惜如是之勤劳, 即不信受, 亦不忍弃舍耳。使众生不具佛性, 不堪作佛, 佛徒为如是施设, 则佛便是世间第一痴人, 亦是世间第一大妄语人。彼天龙八部、三乘贤圣, 尚肯护卫依止乎哉?【序】六五

●佛视一切众生, 犹如一子, 爱无偏党, 常欲度脱。以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皆堪作佛, 故虽绝无信心之一阐提辈, 亦无一念弃舍之心。机缘若到, 自可生信归依, 依教修持, 以迄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故《楞严经》云:“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法华经》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又云:“是观世音菩萨, 于怖畏急难之中, 能施无畏, 是故此娑婆世界, 皆号之为施无畏者。”良由众生之心, 与佛菩萨之心, 觌体无异, 但以众生迷昧, 背觉合尘, 致使彼此间隔, 莫蒙覆被。倘背尘合觉, 一心称名, 自然感应道交, 垂慈加被, 虽遇险难, 亦得无虞也。【记】三五

●学道之要, 在于对治习气。每有学问愈深, 习气愈盛者, 此乃以学道作学艺耳。故其所学愈多, 畔道愈盛, 此吾国儒释俱衰之本源也。【复王尊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