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戒杀之要

印光Ctrl+D 收藏本站

 ●天地之大德曰生, 如来之大道曰慈。人、物虽异, 心性是同。举凡三乘、六凡, 如来视之, 皆如一子。何以故?以其皆具佛性, 皆堪成佛故。三乘且置。六凡, 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 虽则高下悬殊, 苦乐迥异, 总皆未断惑业, 未出生死。天福若尽, 即便下降。狱罪若灭, 仍复上升。犹如车轮, 互为高下。我今幸得人身, 理宜委曲设法, 护惜物命。体天地好生之德, 全吾心恻隐之仁。良以诸物与我, 同生于天地之间, 同受天地之化育。而且同知贪生, 同知畏死。仁人于枯骨, 尚且掩而埋之。于草木, 尚且方长不折。况肯为悦我口腹, 令水陆诸物, 受刀砧烹煮之苦哉?须知此等诸物, 从无始来, 亦曾高居尊位, 威权赫奕。不知借威权以培德, 反致仗威权以造业。竟使恶业丛集, 堕于异类。口不能言, 心无智虑, 身无技术, 以罹此难。虽弱肉强食, 于事则得, 而怨恨所结, 能无生生世世, 图报此怨之念乎?人纵不念诸物被杀之苦, 独不惧怨业深结, 常被彼杀乎?又不惧残害天物, 天将夺我福寿乎?

人惟欲眷属团聚, 寿命延长, 身心安乐, 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 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 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 当可即得。若仗我有钱财, 我有智力, 设种种法, 掩取诸物, 以取悦我口腹, 不计彼之痛苦。尚得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之人矣乎?然我与彼等, 同在生死。从无始来, 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 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妻妾、子女。彼固各各或于人中, 或于异类, 皆被我杀。我亦各各或于人中, 或于异类, 皆被彼杀。为亲为怨, 相生相杀。静言思之, 愧不欲生。急急改图, 尚悔其迟。况肯蹈常袭故, 仍执迷情, 以为天生异类, 原为供人食料乎?然我尚具足惑业, 固无由出于轮回之外。万一彼罪已灭, 复生人道。善根发生, 闻法修行。断惑证真, 得成佛道。我若堕落, 尚当望彼垂慈救援, 以期离苦得乐, 亲证佛性。岂可恃一时之强力, 俾长劫以无救乎哉!【序】四四

●须知人与物类, 同此血肉之躯, 同此灵知之性, 同生于天地之间。但以彼此宿世罪福不同, 致使今生形质灵蠢各异。以我之强, 陵彼之弱。以彼之肉, 充我之腹。快心乐意, 谓为福报。而不知其福力一尽, 业报现前, 堕彼异类, 受人杀戮时, 则身不能敌, 口不能言, 中心忧惧痛楚。方知食肉之事, 为大罪过。食肉之人, 为真罗刹。虽欲不令人杀而食之, 不可得也。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 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恶业俱生, 穷未来际。”又况多劫以来, 更互相生。既无道力以行救济, 忍使彼受刀砧极苦, 我享口舌滋味乎?《入楞伽经》, 世尊种种呵斥食肉, 有云:“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在生死中, 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 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 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凡诸杀生食肉之人, 若念及此, 当即怵然惊、憬然悟。宁可自杀, 不能杀一切物矣。【序】五八

●我与一切众生, 皆在轮回之中。从无始来, 展转相生, 展转相杀。彼固各各皆为我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 我亦各各皆为彼之父母、兄弟、姊妹、儿女。彼固频频由恶业力, 或于人中, 或于异类, 受我杀戮。我亦频频由恶业力, 或于人中, 或于异类, 受彼杀戮。久经长劫, 相生相杀, 了无底止。凡夫不知, 如来洞见。不思则已, 思之则不胜惭愧悲悯矣!我今幸承宿世福善, 生于人道, 固宜解怨释结, 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 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 令得度脱。纵彼业重, 未能即生, 我当仗此慈善功德, 决祈临终往生西方。既往生已, 即得超凡入圣, 了生脱死, 永出轮回, 渐证佛果矣。且爱物放生, 古圣先贤, 皆行此事。

故《书》有“鸟兽鱼鳖咸若”之文, 而文王泽及枯骨, 况有知觉之物哉!至于简子放鸠, 子产畜鱼, 随侯济蛇, 杨宝救雀。此固圣贤一视同仁之心, 尚不知其蠢动含灵, 皆具佛性, 展转升沉, 互为怨亲, 及将来决定成佛等义。迨至大教东来, 三世因果, 及生佛心性平等无二之理, 大明于世。凡大圣大贤, 无不以戒杀放生, 为挽杀劫以培福果, 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古云:“欲知世上刀兵劫, 须听屠门半夜声。”又云:“欲得世间无兵劫, 除非众生不食肉。”是知戒杀放生, 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谟也。【疏】一

●或曰:鳏寡孤独, 贫穷患难, 所在皆有, 何不周济, 而乃汲汲于不相关涉之异类。其缓急轻重, 不亦倒置乎哉?答曰:子未知如来教人戒杀放生之所以也。夫人物虽异, 佛性原同。彼以恶业沦于异类, 我以善业幸得人身。若不加悯恤, 恣情食啖, 一旦我福或尽, 彼罪或毕, 难免从头偿还, 充彼口腹。须知刀兵大劫, 皆宿世之杀业所感。若无杀业, 纵身遇贼寇, 当起善心, 不加诛戮。又况瘟疫水火诸灾横事, 戒杀放生者绝少遭逢。是知护生, 原属护自。戒杀可免天杀、鬼神杀、盗贼杀、未来怨怨相报杀。鳏寡孤独, 贫穷患难, 亦当随分随力以行周济。岂戒杀放生之人, 绝不作此项功德乎?然鳏寡等, 虽深可矜悯, 尚未至于死地。物则不行救赎, 立见登鼎俎以充口腹矣。又曰:物类无尽, 能放几何?答曰:须知放生一事, 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最胜善心。

企其体贴放之之意, 中心恻然, 不忍食啖。既不食啖, 则捕者便息。庶水陆空行一切物类, 自在飞走游泳于自所行境, 则成不放之普放。非所谓以天下而为池乎?纵不能人各如是, 而一人不忍食肉, 则无量水陆生命, 得免杀戮, 况不止一人乎。又为现在未来一切同人, 断鳏寡孤独、贫穷患难之因, 作长寿无病、富贵安乐、父子团圝、夫妻偕老之缘。正所以预行周济, 令未来生生世世, 永不遭鳏寡等苦, 长享受寿富等乐。非所谓罄域中而蒙福乎?何可漠然置之。子审思之, 戒杀放生, 毕竟是汲汲为人, 抑止汲汲为物, 而缓急轻重倒置乎?【疏】二

●一切众生, 一念心性, 与三世诸佛, 了无二致。但以迷而未悟, 故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 永无底止。虽则人天善道, 较三途恶道, 苦乐悬殊。然皆随善恶业力, 常相轮转。则善道不足恃, 恶道诚可怖。岂可不培植善因, 妄造恶业。恃己之强, 陵彼之弱。取水陆空行一切众生, 杀而食之乎?在昔佛教未来, 儒宗圣人, 皆以世间伦常设教。于吾人本具佛性, 及六道轮回、升沉转变, 与夫断惑证真、超凡入圣之若理若事, 皆未发明, 故不禁杀。然其不忍之心, 已彰明较著, 垂训于世。如《书》之“鸟兽鱼鳖咸若”, 《论语》之“钓而不纲, 弋不射宿”, 《孟子》之“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 不忍食其肉”, 《礼》之“诸侯无故不杀牛, 大夫无故不杀羊, 士无故不杀犬豕, 庶人无故不食珍”。珍, 即肉也。足知杀生一事, 儒宗亦非不戒。但以教道从权, 姑未永断耳。夫有故而杀, 则其杀者固少。

无故不食肉, 则其食肉者, 年无几日矣。后世教道衰替, 习为残忍, 遂以肉食为家常茶饭。只图悦口, 不一省其物类之苦, 可不哀哉!及至佛教东来, 则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及迷之则生死轮回, 了无已时, 悟之则彻证涅槃, 永劫常住之实理实事, 究竟阐明。方知纭纭异类, 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不但不敢杀而食之, 又思令其各得其所。由是圣君贤相、哲士鸿儒, 多皆仰遵佛训, 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断荤, 或戒杀而放生。其嘉言懿行, 载诸史册。亦企后人同修慈心, 愍彼物类, 同具佛性。由恶业因缘, 堕于畜道。我今幸生人道, 若不加怜恤, 恣意杀害, 难免来生后世, 怨怨相报。《楞严经》云:“杀彼身命, 或食其肉。经微尘劫, 相食相诛。犹如转轮, 互为高下, 无有休息。除奢摩他, 及佛出世, 不可停寝。”然奢摩他道, 殊不易得。如来出世, 亦不易逢。敢不近法先贤, 远遵佛教。推吾恶死之心, 拯彼待烹之辈。以祈消除宿业, 培植善根, 永断杀害之因, 同证长寿之果哉!【记】十一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皆是过去父母, 未来诸佛。设法救护, 尚恐不及, 何可为悦我口腹, 以杀彼身躯乎?须知水陆飞潜诸物, 同具灵明觉知之心, 但以宿业深重, 致使形体殊异, 口不能言。观其求食避死情状, 自可悟其与人无异矣。吾人承宿福力, 幸生人道, 心有智虑。正宜敦天父地母、民胞物与之谊, 以期不负人与天地并名三才, 以参赞天地之化育。俾民物各得其所, 以同受覆载, 同乐天年而后已。倘其不体天地好生之德, 恣纵自己饕餮之念。以我之强, 陵彼之弱。食彼之肉, 充我之腹。必至一旦宿福已尽, 杀业现前, 欲不改头换面, 受彼展转杀食, 其可得乎?况肉食有毒, 以杀时恨心所结故。故凡瘟疫流行, 蔬食者绝少传染。又肉乃秽浊之物, 食之则血浊而神昏, 发速而衰早, 最易肇疾病之端。蔬系清洁之品, 食之则气清而智朗, 长健而难老, 以富有滋补之力。此虽卫生之常谈, 实为尽性之至论。因俗习以相沿, 致积迷而不返。须知仁民者必能爱物, 杀物者决难仁民, 以习性使然。是以圣王治世, 鸟兽鱼鳖咸若。明道教民, 黏竿弹弓尽废。试思从古至今, 凡残忍饕餮者, 家门多绝。仁爱慈济者, 子孙必昌。始作俑者, 孔子断其无后。恣食肉者, 如来记其必偿。祈勿徒云远庖, 此系随俗权说。固宜永断荤腥, 方为称理实义。【杂著】三二

●众生心性, 与佛同俦, 由善恶业, 报分人畜。人有智识, 畜无技术, 恃强陵弱, 遂杀而食。成家之子, 不借重债, 况杀彼身, 但图口快。怨恨固结, 历劫互偿, 试一思及, 中心痛伤。【杂著】三十

●原夫水陆空行一切众生, 无一不知疼痛苦乐, 无一不知贪生怕死。而且无一不是吾人无量劫来之父母、兄弟、姊妹、妻子、朋友、亲戚。又复无一不能于未来世深种善根, 修持净业, 断惑证真, 圆成佛道。但以宿世恶业, 堕于异类。固宜深生怜悯以护持之, 令彼各得其所。何可以强陵弱, 或以智取, 或以钱取, 俾彼一切, 悉充口腹。彼等力虽不敌, 心固衔结。故致生生世世, 展转互杀。为一时之口腹, 杀身命于多劫。较比自杀, 酷烈万倍。何苦为此招殃祸事, 一何愚迷至于此极?在昔鲁国有二勇士, 彼此互闻而未相见。一旦相遇, 沽酒共饮。一曰:“无肉不能成欢, 当去买肉。”一曰:“尔我肉也, 何须更求?”其人以为所见甚高, 遂袒衣相割, 彼此互食。又复割彼之肉, 转以奉彼。意气扬扬, 以为吾人之交, 情意真挚。相割相食, 遂至于死。凡见闻者, 皆叹其愚。世人因食肉故, 造诸杀业。遂至累劫, 展转互杀。较彼勇士, 更为酷烈。由无慧目, 不知后报。反为得意, 用自矜夸。斥素食者, 以为迷信, 及以薄福。世俗相袭, 恬不知非。以故如来于《梵网》、《楞严》、《楞伽》等诸大乘经, 极陈杀生食肉之祸, 可谓拔本塞源之真慈大悲也。近世杀劫之惨, 千古未闻。况复水火、疾疫、风吹、地震、旱潦等灾, 不时见告。总因杀业以为缘起, 致令世道人心, 愈趋愈下。由是天灾人祸, 相继而兴。如立镜前, 不能逃影。【杂著】三十

●世俗迷惑, 以恶为善, 以造业为修福者, 多多也。其最惨目伤心者, 莫过于做会祭神。富家大户, 必杀大生以祭。一以冀得多福, 一以彰其富有。即贫家小户, 亦必杀鸡杀鸭, 以期神常保护, 令其福寿增延、诸凡如意也。不知天地以好生为德, 神为天地主宰诸事, 岂其心与天地相反, 而为己一享其祭, 令无数生命, 同受刀砧之苦。是尚得谓之为聪明正直、赏善罚恶之正神乎?其原由于贪馋之愚夫, 特借祭神之名, 大杀特杀, 以期悦己口腹。遂相习成风, 而不知其为造大恶业。谓为祭神, 神其食之乎?况既名为神, 必秉聪明正直之德。当以作善作恶, 为降福降殃之准。岂杀生祭我, 即作恶者亦降福。不杀生祭我, 即作善者亦降祸乎?若是, 则其神之心行, 与市井无赖小人无异, 何以称其为聪明正直之神乎?既为聪明正直之神, 决不为此妖魔鬼怪, 不依道德仁义之事。【杂著】四五

●世人只知食肉为美, 遂以自己贪图臭秽腥臊之见, 谓神亦如是。从兹彼此相效, 不知其非。譬如蛆虫食粪, 意谓天仙亦当贪此美味, 而常欲奉之以冀锡其福庆也。彼受杀之生, 多多皆是宿世杀生祭神, 冀己食肉之人, 以偿当日杀生之报者。而一班愚人, 一闻杀生祭神, 便欢喜踊跃, 以为作福。而不知将来变作此等生命, 被人杀时, 有口不能言, 无法免脱矣。况以深入佛法, 受佛大戒, 毕生蔬食之出格高人, 平白诬以贪图肉食, 且杀无数生命以祭之。其逆天悖理、诬圣蔑贤之罪, 愈当生生世世, 永为此等被杀之物, 岂不大可哀哉!【杂著】四六

●世人有病, 及有危险灾难等, 不知念佛修善, 妄欲祈求鬼神, 遂致杀害生命, 业上加业, 实为可怜。人生世间, 凡有境缘, 多由宿业。既有病苦, 念佛修善, 忏悔宿业, 业消则病愈。彼鬼神自己尚在业海之中, 何能令人消业?即有大威力之正神, 其威力若比佛菩萨之威力, 直同萤火之比日光。佛弟子不向佛菩萨祈祷, 向鬼神祈祷, 即为邪见, 即为违背佛教, 不可不知。又一切众生, 皆是过去父母, 未来诸佛。理宜戒杀放生, 爱惜物命。切勿依世俗知见, 谓奉父母甘旨为孝。彼未闻佛法者, 不知六道轮回之事理, 妄谓为孝, 尚有可原。若已闻佛法之人, 杀过去父母亲属, 以奉养现在父母, 及丧祭等, 岂但不是孝道, 直成忤逆矣。是以通人达士, 由闻佛法之真实义谛, 悉不肯依世俗之权法以行。以此权法, 殆姑顺世俗迷情而立, 非如来洞彻三世因果之道故也。【书二】五九

●诸恶业中, 唯杀最重。普天之下, 殆无不造杀业之人。即毕生不曾杀生, 而日日食肉, 即日日杀生。以非杀决无有肉故, 以屠者、猎者、渔者, 皆为供给食肉者之所需, 而代为之杀。然则食肉吃素一关, 实为吾人升沉、天下治乱之本, 非细故也。其有自爱其身, 兼爱普天人民, 欲令长寿安乐, 不罹意外灾祸者, 当以戒杀吃素, 为挽回天灾人祸之第一妙法。以一切众生, 一念心性, 与佛无异, 与吾人亦无异。但以宿世恶业, 堕于异类, 固当生大怜悯, 何可恣行杀食乎?无如世人狃于习俗, 每以杀生食肉为乐, 而不念彼被杀之物, 其痛苦怨恨为如何也!以强陵弱, 视为固然。而刀兵一起, 则与物之被杀情景相同。焚汝屋庐, 奸汝妇女, 掠汝钱财, 杀汝身命, 尚不敢以恶言相加, 以力不能敌故耳。生之被杀, 亦以力不能敌。使其能敌, 必当立噬其人而后已。人何不于此苦境, 试为设一回想。

物我同皆贪生怕死, 我既具此顶天履地之质, 理宜参赞化育, 令彼鸟兽鱼鳖, 各得其所。何忍杀彼身命, 以取悦我口腹乎?由其杀业固结, 以致发生刀兵之人祸, 与夫水火旱潦、饥馑疾疫、风吹地震、海啸河溢等天灾, 各各相继而降作也。犹如世人送年礼然, 我以礼往, 人以礼来。断无往而不来, 来而不往者。即或有之, 必有别种因缘相抵, 实皆不出往来报复之外。天之赏罚, 亦复如是, 况人之报复乎?故《书》曰:“作善降之百祥, 作不善降之百殃。”《易》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天道好还, 无往不复。欲免恶果, 先断恶因。欲得善果, 先植善因。此天理人情之至谊也。【杂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