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念佛方法

印光Ctrl+D 收藏本站

 甲、示念佛方法

●既有真信切愿, 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 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 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 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 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 具足无缺, 决定往生。得生与否, 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浅。言念佛正行者, 各随自己身分而立, 不可定执一法。如其身无事累, 固当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 行住坐卧, 语默动静, 穿衣吃饭, 大小便利, 一切时, 一切处, 令此一句洪名圣号, 不离心口。若盥漱清净, 衣冠整齐, 及地方清洁, 则或声或默, 皆无不可。若睡眠, 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 及至秽污不洁之处, 只可默念, 不宜出声。默念, 功德一样。出声, 便不恭敬。勿谓此等时处, 念不得佛。须知此等时处, 出不得声耳。又睡若出声, 非唯不恭, 且致伤气, 不可不知。【书一】二五

●虽则长时念佛, 无有间断。须于晨朝向佛礼拜毕, 先念《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毕, 即念“阿弥陀佛身金色”八句《赞佛偈》。念偈毕, 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随即但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或一千声, 或五百声, 当围绕念。若不便绕, 或跪、或坐、或立皆可。念至将毕, 归位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然后念《净土文》, 发愿回向往生。念《净土文》者, 令依文义而发心也。若心不依文而发, 则成徒设虚文, 不得实益矣。《净土文》毕, 念三归依, 礼拜而退。

此为朝时功课, 暮亦如之。若欲多多礼拜者, 或在念佛归位之时, 则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 即作九礼。礼毕, 即发愿回向。或在功课念毕礼拜。随己之便, 皆无不可。但须恳切至诚, 不可潦草粗率。蒲团不可过高, 高则便不恭敬。若或事务多端, 略无闲暇。

当于晨朝盥漱毕, 有佛则礼佛三拜, 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 尽一口气为一念, 念至十口气, 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 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 即向西问讯, 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 为王臣政务繁剧, 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 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 借气摄心, 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 不可强使多念, 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 不可二十、三十, 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 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 一心念佛, 决定往生。念数虽少, 功德颇深。极闲极忙, 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 自可各就其间斟酌, 而为修持法则也。【书一】二五

●念佛一法, 乃背尘合觉, 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 更为亲切。以在家人, 身在世网, 事务多端。摄心参禅, 及静室诵经等, 或势不能为, 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 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 礼拜持念, 回向发愿。除此之外, 行住坐卧, 语默动静, 穿衣吃饭, 一切时, 一切处, 皆好念。但于洁净处, 恭敬时, 或出声, 或默念, 皆可。若至不洁净处(如登厕等), 或不恭敬时(如眠睡、洗浴等), 但宜默念, 不宜出声。非此时处不可念也。睡出声念, 不但不恭敬, 又且伤气, 久则成病。默念功德, 与常时一样。所谓念兹在兹,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也。【书一】十四

●欲心不贪外事, 专念佛。不能专, 要他专。不能念, 要他念。不能一心, 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 但将一个“死”字, 贴到额颅上, 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 直至今生, 所作恶业, 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 十方虚空, 不能容受。宿生何幸, 今得人身, 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一气不来, 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 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 复堕饿鬼, 腹大如海, 咽细如针, 长劫饥虚, 喉中火燃, 不闻浆水之名, 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 复为畜生, 或供人骑乘, 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 愚痴无知, 以造业为德能, 以修善为桎梏, 不数十年, 又复堕落。经尘点劫, 轮回六道。虽欲出离, 末由也已。能如是念, 如上所求, 当下成办。所以张善和、张钟馗, 临终地狱相现, 念佛数声, 即亲见佛来接引往生。如是利益, 一代时教, 百千万亿法门之所无者。吾常曰:九界众生离此法,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 下不能普利群萌者, 此之谓也。【书一】十四

●至于念佛, 心难归一, 当摄心切念, 自能归一。摄心之法, 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 欲摄莫由。既至诚已, 犹未纯一, 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 皆须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 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 然意地之中, 亦仍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 耳根听得清清楚楚, 如是摄心, 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 即用十念记数, 则全心力量, 施于一声佛号, 虽欲起妄, 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在昔宏净土者, 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 不须如此, 便能归一故耳。光以心难制伏, 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 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 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 当念佛时, 从一句至十句, 须念得分明, 仍须记得分明。

至十句已, 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 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 不可掐珠, 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 或分为两气, 则从一至五, 从六至十。若又费力, 当从一至三, 从四至六, 从七至十, 作三气念。念得清楚, 记得清楚, 听得清楚, 妄念无处着脚, 一心不乱, 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 与晨朝十念, 摄妄则同, 用功大异。晨朝十念, 尽一口气为一念, 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 若二十、三十, 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 心知一句。念十句佛, 心知十句。从一至十, 从一至十, 纵日念数万, 皆如是记。不但去妄, 最能养神。随快随慢, 了无滞碍。从朝至暮, 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 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 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 或难记数, 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 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 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

大势至谓:“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 舍此十念记数之法, 欲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 乃即浅即深, 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 切勿以己见不及, 遂生疑惑, 致多劫善根, 由兹中丧, 不能究竟亲获实益, 为可哀也。掐珠念佛, 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 由手动故, 神不能安, 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 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 不可出声。若出声, 一则不恭, 二则伤气。切记切记。【书一】二二

●既有真信切愿, 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 语默动静, 穿衣吃饭, 及大小便利等, 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 全佛是心, 心佛不二, 心佛一如。若能念兹在兹, 念极情忘, 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 便能亲证三昧。待至临终, 生上上品, 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书一】五二

●念佛时, 各随所宜。今丛林念佛堂, 皆先念《弥陀经》, 经完, 念《往生咒》, 或三遍、或一遍。然后举《赞佛偈》。至偈毕, 接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即绕念。须从东至南至西至北绕。此为顺从, 为随喜。顺从有功德。西域最重围绕。此方亦与礼拜均行。若从东至北至西至南, 则是反绕, 有罪过。不可不知。绕念一半, 即坐默念, 约一刻, 又出声念。念毕, 跪, 念佛十声, 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三声, 然后念《发愿文》。在家人, 恐室小难绕, 则立、跪、坐念, 皆可。但须按己精神而定, 正不必令他人为立法则也。【书二】三二

●念佛, 虽贵心念, 亦不可废口诵。以身口意三, 互相资助。若心能忆念, 身不礼敬, 口不持诵, 亦难得益。世之举重物者, 尚须以声相助, 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经》云:大念见大佛, 小念见小佛。古德谓:大声念, 则所见之佛身大;小声念, 则所见之佛身小耳。而具缚凡夫, 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礼诵之力, 则欲得一心, 末由也已。【书一】九

●善导和尚, 系弥陀化身, 有大神通, 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 不尚玄妙, 唯在真切平实处, 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 其利无穷。专修, 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 身不放逸皆是), 口业专称(凡诵经咒, 能志心回向, 亦可名专称), 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 万不漏一。杂修, 谓兼修种种法门, 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 故难得益, 则百中希得一二, 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 千古不易之铁案也。【书一】三六

●发愿文, 文虽宏大, 然须真实从心而发, 方名为愿。否则心口相违, 何名为愿?现世之愿, 虽亦无妨。欲生福慧子孙, 须从大积阴德、广行方便中求。【书一】十七

●念佛, 回向, 不可偏废。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然回向, 只宜早夜课毕, 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念佛, 当从朝至暮不间断。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 即是常时回向。若夫依仪诵文回向, 固不得常常如是。诸大乘经, 经经皆令诸众生直成佛道。但恨人之不诚心念诵, 致不得其全益耳。【书一】四二

●日用之中, 所有一丝一毫之善, 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 皆悉以此功德, 回向往生。如是, 则一切行门, 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而成地, 聚众流而成海, 广大渊深, 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 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加油, 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 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若不知此义, 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虽修妙行, 感果卑劣矣。【书一】五二

●发愿, 当于朝暮念佛毕时(晨朝十念, 亦先念佛, 后发愿), 或用《小净土文》。若身心有暇, 宜用莲池大师《新定净土文》。此文词理周到, 为古今冠。须知发愿读文, 乃令依文发愿耳。非以读文一遍, 即为发愿也。【书一】六八

●每日功课回向, 一一当与法界众生。若此功课为此, 彼功课为彼, 亦非不可。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 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 心心契合。二回向佛果菩提, 念念圆满。三回向法界众生, 同生净土。人各有志, 人各有业(业, 谓职业)。但随缘随分即可, 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书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