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县志卷一

周玺Ctrl+D 收藏本站

封域志

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形胜海道潮汐风信气候

古肇九州,画野分疆,制为封域,以治其民。台湾跨海而东,地在中华以外。自康熙初列入版图,始为闽、浙之护卫,亦吴、粤之藩篱也。山川还遶,土田膏腴,视彼琼州,殆有过焉。彰化原属诸罗,廷议以地舆广远,遂南截虎尾、北抵大甲,分为彰化。深山大泽,磅礡郁结,洵据东瀛之上游,为北路之奥区也。志封域。

建置沿革

星野

疆域

山川

形胜

海道

潮汐

风信

气候

建置沿革

彰化县,故属诸罗半线(诸罗即今嘉义县,半线社名)。古荒裔地,不入版图。

明宣德间,太监王三保(通志作郑和)因风过台,则今之台湾府治,未入诸罗也。

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干导倭人掠近海地;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干走台湾。

万历末年,荷兰据台湾,筑城于一鲲身之上,曰台湾城。台湾之名昉诸此。天启二年,荷兰据澎湖,又城焉。

天启五年,海寇颜思齐入台湾,郑芝龙附之。思齐引倭奴剽掠海上,以台湾为巢穴。其所部属多中土人。中土人之入台湾,自颜思齐始也。于是思齐与荷兰,共据台湾之地。思齐死,众立芝龙为长。郑氏之有台湾,盖自此始。

崇祯元年,芝龙率所部属,降于督师熊文灿,时犹迁延海上也。

国朝顺治三年秋八月平闽,芝龙乃就抚。芝龙既降,而荷兰遂尽得台湾之地。

顺治十八年辛丑,郑成功(芝龙子)自江南败归,因甲螺何斌以取台湾。比至鹿耳门,水骤涨,遂克台湾;逐荷兰归国。成功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总号台地曰东都;置一府曰承天,分南北为二县:南曰万年,北曰天兴,即今诸罗地。康熙二年夏五月,成功死,子经嗣。改东都为东宁,二县为二州。设南北路澎湖安抚司。康熙二十年正月,郑经死,子克塽嗣。

康熙二十二年夏六月,将军施琅克澎湖。秋八月郑克塽降。于是琅疏请留台湾为外蔽。诏报可。二十三年,设诸罗县,隶台湾府。南自茑松、新港,北至鸡笼山后,皆属焉。

雍正元年,乃分诸罗中间百余里之地,南截虎尾,北抵大甲,设彰化县治,而彰化之建置自此始。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观妖祥。其时扬州之域,南越、瓯、闽,未通上国,无所谓台湾也,况诸罗乎?「晋志」于吴、越州郡,各详所入度,独闽、粤阙焉。闽、粤与会稽同度。会稽入牛一度,则建安以南,其为牵牛、织女之分无疑也。诸罗僻在台北,古王会不载,星野分属于何方而辨?白麓郑氏亦邹之说曰:诸罗系于台湾,台系于闽,星野宜从闽。「禹贡」扬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于辰为丑,银海之属,星纪之次。明时,澎湖属于泉,泉分野从闽为牛、女,则台从泉为牛、女无疑。台南邻于粤,北对峙于闽安,而西逼近于漳。漳分野视闽,粤分野视台。台与漳接壤,分野从漳为牛、女无疑。唐开元僧一行有云:星纪当云汉下流,百川归焉。其分野下穷南纪之曲,东南负海为星纪。「尔雅」云:星纪,斗牵牛也。台郡宅东南,分野应属牛、女无疑。则又有为之说者曰:星纪吴、越分也。银海元武象也。刘向曰:吴、越属斗、牛、女分。晋、隋、元志吴、越其辰在丑。台在泉之穷南,去闽省远矣,不宜为银海之属。又在漳之极东,去吴、越更远矣,不宜为星纪之次。穷南极东,星土亦稍异矣。台分野其在女虚之交乎。则为之辨曰:虚、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齐、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台之稍迤而东,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观天之见也。且从泉、近事也,从漳、纪地也。东南负海为星纪,僧一行之说也。台分野以牛、女为定,又何疑乎?石氏引陈元麟之说则不然。其说曰:台湾海岛之地,不在九州之限。按古四译馆,因外夷来贡,以外夷分方纪星。台湾原属岛夷,其次为鹑尾,其宿为翼,其辰为已。天文宋志云:鹑、尾在翼、轸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随南极而半入海,吕宋、淡水、台湾是也。利玛窦云:鹑、尾之次,于建仲吕,冈山分野(台有大小冈山)。「尔雅」云:鹑尾、翼轸也。郭璞注云:翼、轸南方之倾,地势之下,翼巳之间,火星所属,故谓之鹑尾。至其分度,往往不同。唐开禧起翼二十度,宋元会元历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时历又起翼二十度。本朝钦天监所定时宪历,则止十七度整。吕宋居于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轸八度。台湾背接吕宋,右连日本,其值翼九度无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与巳位无涉。故占验之家,概以台湾同岛夷一体测验,而以里差计之,台湾为翼九度。诸罗在台北角木,远照斜插隐见属翼八度七分之三。凤山在台南,亦同属翼九度杪,牛、女星纪,约略之见,不可从也。

按海外闻见,如扶余、日本、占城诸国,历代所纪,皆略可考。诸罗由明以前,中国人迹所未及,象纬占候,班固以来无述焉。考步之家,言人人殊,裨邻次舍,各有差谬。此以为轸,彼以为角。甲以为氐,乙以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枢同在张宿十度,而分野在南。盖自昔已然。天道幽远,其理固有不可究诘者,姑合诸说而并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论定云(以上全录「诸罗县志」)。

郑六亭、谢退谷二先生,续修「台湾县志」所引诸说,与上略同。而终谓台湾之分野不可知,不敢凿其说以实之。亦仍付之阙疑而已。盖分野之说,始于周官,而不详其所辨之法。则九州之内,其星野已无确据,况在九州之外乎?台湾孤悬海外,从前人迹不到,非独文献无征也;星野之说,尤多聚讼;而究亦不必深求也。彰化故属诸罗,则亦仍依诸志之分野录之,以备观览而已。

疆域

彰化县在福建布政使司东南大海中。计水、陆程共一千零六十里。在台湾府北,陆程二百余里。县东负山,西面海,东西距九十余里,南北延袤一百二十里。东至平林仔庄七十五里,西至大海二十五里,南至虎溪与嘉义县北交界七十里,北至大甲溪与淡水厅南交界五十里。东不尽内山,西不尽大海。东北至东势角庄六十余里。东南至水沙连保六十余里。西北至大甲溪海岸五十余里,西南至旧虎尾溪北丰保海岸七十余里。

山川

邑治负山面海,拱神州而西向,丛于东而发轫于北,延袤于南。全郡绵亘千有余里,而彰化适居其中。凡山之险阻,人迹不到者,统称内山。其脉络相联,可指而名者,则发源于福宁府海岛,东入于海关潼、白畎(二山名),护送大海中,乃渡重洋而结脑乎鸡笼(鸡笼屿突起海中,上有荷兰故城)。由鸡笼屿穿港而东,曰大鸡笼山,巍然高峻,陡插云霄,是全台郡邑之太祖山也。由大鸡笼而西为金包里山(山背有旗干石对峙),作中流之砥柱。又西为小鸡笼山(山之右有石,空如门,曰石门)。由小鸡笼蜿蜓而南,矗起大山,屹立于淡水港之东北者,曰大遯山。其却而仄立于东者曰磺山。自大遯以南,山势渐趋入内,烟霏雾结,峰峦莫数,奔腾而南下者三百余里。乃特起大山,独立空际,如鹤立鸡群一样。以其高大而郁然,名之曰大乌山。是邑治之祖山也。由大乌山分脉而西曰大员山(俗呼熬酒桶山)。转水底寮,出大满山、石冈仔,至千丝帐落脉,过葫芦墩、岸里社,再起红圳头山,自北而南,至大肚山止,无邑治之护卫。自八卦山前观之,俨若屏幛然。由大乌山分脉南下,则从福骨、万雾二社、斗截等山,逶迤曲折至水里社,乃起高峰,旋转而行,至集集大山,圆秀特立,则邑治之少祖山也。其巍峨庄重,面独西向,状若华盖者,即名华盖山。由华盖盘曲而出,中开平洋,四山环遶,自成一局者:埔里社也。自埔里社过内鲂,至水社,中有大潭,长十余里,阔三、四里许。潭中有小山,曰珠仔山(状若球,故名),圆浮水面(「诸志」所谓:水沙浮屿是也),潭水两边,分为二色,故名日月潭。真海外别一洞天也(堪舆家以此潭为廕龙池)。自日月潭边水社之南,逶迤而下,特起主山,曰集集。由集集大山出脉诸山,联络向西狂奔,在浊水溪之北,势若万马奔驰,不可羁勒。至浊水庄后,穿洋过峡,约十里开平;远望之则见降势落脉,分明在目;近瞩之但见一片平铺,莫寻踪迹,如草色,遥看近却无。自过平至松柏坑、屈尺址,乃起峰峦,别抽一枝南下以塞水口(俗称外触口)。其大干则由南逆北,旋起旋伏,上皆平坦,可垦为园;惟摺叠处则多曲折,高峰旋转,视若平地。至牛港岭,又起一山,横亘其间。自山上平处望之,真若山上有山者。中干向北而行,两旁分支下垂,统大势观之,恍如蜈蚣一样(或谓瓜藤龙)。自牛港岭至同安寮,上俱开平。至米粉寮山,细束蜂腰而过,陡起二坪,转落鹤膝,乃起大坪曰红涂崎(俗呼跌死猿,奇险可畏)。即四方大土屏也。彰化诸山分脉,皆从此出,是邑治之父母山也。由红涂崎山分支,向东北去者,为内、外快官山。其分支向西北行者至乌头坑山,又分为二:其一自北逆折而南,过草子山,陡起四方大屏亚于红涂崎者,曰龙颔山。由龙颔山纡回盘曲,转折顿起,自南而西,高峰接续,至■〈犭姜〉仔寮山,开屏列帐。复从东出西者,为九脑芙蓉帐,落脉中抽连起珠泡乃顿土屏。自是而出者为虎山、岩山、马仔山、龟山、李仔山、水坑山、埤仔后山、邱厝宅山、赤涂崎山,至白沙坑溪南而止。由■〈犭姜〉仔寮山分支向南者,为茑松坑山、内庄山、枫脚庄山、员仔内山,至三家春庄前山而止(此与邑治分支南下山也)。由乌头坑山分支北行者,为猴狮头山、为鹿寮山、坑仔内山、打铳山、番仔井山。又转西而南者,为待人坑山、观音山。此皆邑治之护卫也。而观音山蔚然秀拔,以作学宫之朝拱。其由草子山向北而行,至十六份山,门屏束峡,自市仔尾转北面南,至八卦亭山而止,则邑治之主山也(「诸志」云:高峰秀出者曰望寮山,其下有北路中军之旗鼓,则半线之营垒也。即今八卦亭山,一名定军山,距县城东门不过数百武也)。

北有大甲之银锭山,南有斗六之尖山。二山遥遥相对,则邑治之左右辅也。

内山峰峦参差,浓遮密阴,翠若列屏,则邑治之后幛,环列于东也。

东南九十九尖,匝笋瑶篸,排空无际,有万笏朝天之象,即邑治之尖峰也(俗名火焰山,即焰峰朝霞之景)。与火焰山相映,中隔乌溪而起于平地者,曰茭荖山。山后一窝平地,为内木栅庄。茭荖山关拦于外,若水口之锁钥焉。东北为猫雾拺诸山,中开平洋,良田万顷,为邑治一大聚落也。

东北葫芦墩山,落脉出西。由横山而过,再起峰峦曰蓬山。蓬山之南曰鳌头山,以山之形若鳌头故也。又南为沙辘山,又曰龙目井山。树木参差,山峰特秀,为北方诸山之冠。又转而南曰大肚山。在西望之,俨似月眉一样。在猫雾拺以为案山,实邑治之北障也。

东南三峰并峙,高插云霄,若隐若现,奇幻不测,即邑治之案外尖峰也(俗呼香炉烛台山,状似笔架,在诸罗八同关地界)。

大乌山:在猫雾拺上保东势角内极东。于万山之巅,独见高大。为邑治诸山之祖(距县治百余里)。

大半天山:在水沙连内浊水溪南。山势幽深,危险莫比。前林逆曾遁于此,恃险自固,为我军奋勇攻克。

小半天山:与大半天相连,高插云霄(距县七十里)。

大平顶山:与大、小半天山相接,上颇平坦;可以屯札。昔大将军福公,尝由此攻克大半天。

溪洲仔山:在沙连浊水东南畔护卫县龙转身处。

阿拔泉山:在沙连界阿里山发祖。山麓之水流与故虎尾溪会,旧有阿拔泉渡。

雪山:在水沙连内。山经年积雪,莹澈光明,晴霁望之,辉如白玉。即「诸志」所谓:「玉山」也。高插天外,常隐不见,奇幻莫测。

集集山:在水沙连内,高峰耸拔,峻秀无双;为邑治少祖。山上有两池,分居左右,周围八、九丈。虽遇大旱,水终不涸(堪舆家名为廕龙池,为邑治聚秀之应)。昔大将军福公,尝破林逆于山麓。险阻可恃,为八埔水二社之要路。今山下有集集街(距县七十里)。

水沙连内山:在县治东南一百里。内有大围,四周皆山。共番二十四社,负山隔湖而居。路极险绝,驾藤为桥,内分南北两港:其南港有吷山、木扣山、卓咯山、丹山、头围山、二围山、木武郡山;北港有猫里眉山、致雾山。因人迹罕到,莫能详考。

内触口山:在县治东南六十余里,清、浊二水经此会合西出。北连集集山、八纪仙山、风炉山。南连清水沟山、牛稳格山、猪母朥山。

八娘坑山:在县治东南六十余里,山麓稍平。

虎仔坑山:在县治东南五十余里。左连八娘坑外触口山。

牛相触山:在县治东南五十余里。南北两峰,如牛奋其角而将触。中隔一溪,南连斗六门,北接大武郡。欲入水沙连内山,以此为总路要区。

牛牯岭山:在县治南三十余里。山上平坦,可耕、可居,横亘十数里。

大武郡山:在县治南三十余里。由牛相触山分支,右出横亘二、三十里,下有清水岩。

南投山: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山麓为县丞署。

施厝平顶山:在县治南四十里。上颇平坦,居民数村;其东面有碧山岩。

猫罗山:在县治南二十余里。东面山下,有宝藏寺。

同安岭:在县治南二十余里,与猫罗相接。山形似蜈蚣,下山两旁分支。

红涂崎山:在县治东南十余里。上平而方,高出众峰之上,为邑治父母山。左分支为燕雾山;右分支为快官山;中峰叠翠,层峦耸拔。

白沙坑山:在县治南六里。峰峦特秀,奇丽莫匹。内有龟山、马仔山、埤仔后山、虎山、岩山、树木阴翳,松竹交加,颇饶游观之胜;故以「虎岩听竹」为邑治八景之一。邑之书院名曰:「白沙」,盖取白沙山川之秀,为邑治遥拱,主人材蔚起之象。

观音山:在城南三里。尖峰秀拔,为邑治之朝山。

望寮山:一名定军山,一名八卦山,在邑治东门外。其内为坑仔内山、鹿寮山、番仔井山。以望寮山为邑治主山,上建镇番亭。「郡志」谓:「镇亭晴云」,即其处也。嘉庆十七年,邑治建城,乃就镇亭故址,改建砖寨,为邑治八景之一,曰:「定寨望洋」是也。

北投山:在县治东南,与施厝平相接。山麓有碧山岩寺,颇觉幽静。每当清晨,遥望九十九峰,苍翠在目,殊有佳致。为邑治八景之一:「碧山曙色」是也。

许厝寮山:即大武郡山之曲处。清水岩寺在其麓。邱壑林泉,颇饶幽趣,春日尤佳。为邑治八景之一,曰:「清水春光」是也。

华盖山:在县治东百里有奇。台郡诸山大干皆自北而南,故自淡水以下,山势南趋;惟此山面独西向,秀挺超拔。南北两溪会合于下。乌溪之源出焉。其南为埔里,北为眉宗,俱开局面,洵邑治第一山也。

火焰山:在县治东五十里。夹猫罗、猫雾二山为之左右,峰尖莫数,秀插云霄,状若火焰。树林茂密,上多松、柏。其下为乌溪之流所经。山半有蝙蝠洞,其蝙蝠多且大。山上有池,周围数丈,虽大旱水终不涸。相传池中有文龟,天欲风雨,文龟见于水面。其峰尖锐若削,曙色初开,霞光灿烂。「郡志」谓:「焰峰朝霞」,即邑治旧八景之一。「诸志」所云:九十九尖,亦指此山也。

茭荖山:在北投之东。平地突起,中有高峰。方言云:茭荖,竹器也。其山员顶,象形以名。父老相传:林爽文谋逆时,聚众此山,以磁碗作筶,各唱名掷下,以筶不破者为盟主。

内木栅山:在北投之东。地颇平旷,北近火焰山,东接三层崎。虽草莱新辟,而居民数庄。

万丹山:在县治东五十余里。其内山弯转屈曲,有八纪仙、挞仔湾、龙眼林、番仔吧等山环两旁,中通一溪。

大哮山、万斗六山、军工寮山、登台山与大姑婆、车笼埔等山:绵亘数十里。山麓平坦,可垦田园。距县治东南三十余里。

黄竹坑山:在县治东三十里。山上皆竹,尝结实;道光辛卯年春,居民取竹实蒸为■〈飠臭〉饵,其味甚佳。

阿里史山: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其山顶欹面侧,落脉斜飞至大里杙降势而止。林逆滋扰时,以大里杙为巢穴,大将军福公攻克之。

大员山:在县治东北七十余里。山顶员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与水底寮、大湳山、罩兰山、大茅埔山:俱在东势角左右。

朴仔篱山:在县治东北五十里,下连岸里社诸山。

红圳头山:在县治北四十里,与横山接壤。一片平铺,自东而西,山麓平坦,亘十余里。

鳌头山:在县治西三十里。山形似鳌头,因以为名。北接蓬山,南连沙辘山,多平坦,可垦为园。

龙目井山:在县治北二十余里。山下有二石,状若龙目。石旁清泉涌起数尺,雅有可观。为邑治八景之一:「宠井观泉」是也。

大肚山:在县治北十里。远望之样似峨眉,与望寮山对峙。山后秀净,为猫雾拺一带案山。山麓树木阴翳,樵采者行歌互答。「郡志」:「肚岭樵歌」是也。今则萌孽无存,已见濯濯矣。

猫雾拺山:在县治东北二十余里。沃野平原,良田万顷,邑之米粟,多产其地。

凡水皆东流,邑治之水独归西。以台之东皆倚山,西抗皆海也。水源自山汇流扬波,谓之溪。溪渐于海,潮汐应焉,谓之港;海■〈氵义〉无源,潮流而瀦,随其所到以为远近,亦谓之港。邑治之背为东洋,前距西海二十余里。以海为带。南北之水,皆环抱注海,会于鹿港为朝宗。今略计之,以溪名者十有五,以港名者十,港与溪合者八,海汊自为港者三,潭池、陂圳之属不与焉。

阿拔泉溪:发源于阿里山。西北过竹脚寮山,为阿拔泉渡,西合于虎尾。

虎尾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南出刺嘴(社名,以番女皆刺嘴吻也),过水沙连社,合猫丹(社名)、蛮蛮(社名)之浊流,西过牛相触(山名),北分于东螺。又南汇阿拔泉之流为西螺,过黄地仑(庄名)、布屿禀(社名),出白沙墩之北,至于番仔挖(港名,港口原有浮屿,内可泊小船),入于海。

东螺溪:分自虎尾之牛相触(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东螺水清则时事有变),北折而西,过打马辰、树仔脚、猫儿干(上三庄名,皆有渡),汇于海丰港(港口旧有商船到此载米粟),入于海(海水入至北路汛防前而止)。遵海而北,为三林港(海■〈氵义〉港口有商船到此载米粟。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西螺溪:源出浊水溪,至崁头厝(庄名),与三条圳合,入于海。

三条圳溪:源分浊水,在东、西螺交界之中。西至崁头厝,与西螺溪合,入于海。

大武郡溪:发源于大武郡山,西出马芝遴(社名),又西至鹿仔港(港口今设正口,配运官粟,大小商船皆泊于此),入于海。

浊水溪:发源于内山,莫知所自出。相传水源本清流,至一潭,方变为浊。至福骨、卓扣合南港丹蛮郡(三社名)之水,过集集(山名),迳外触口,分为虎尾、西螺、东螺三条圳;西折崁头厝、三条圳,一又与西螺合,至番仔挖,入于海。

大肚溪:源出南北投(庄名)。南合猫罗(庄名),北收猫雾拺诸水,会于双溪口。又西至扫帚尾(庄名),入于海。

清水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至内触口、杉木岭,又西折至外触口,入于浊水。

万丹溪:源出自内山。西汇为葫芦肚,迳城头坑,会猫罗,入于大肚溪。

万斗六溪:发源于内山,迳火焰(山名),合大肚,入于海。

猫雾拺溪:发源于内山。由岸里(社名)迳北庄(社名),南至学田(庄名),出新庄仔(庄名),合大肚,入于海。

大甲溪:发源于沙里兴(社名)。由大茅埔(庄名)、东热角(庄名)、朴仔篱山脚,过岸里社后,西折红圳头(庄名),南分为寓鳌头圳,西南至高密(庄名),入于海。

蛤蒲溪:源分大甲,西至高密庄北,入于海。

番仔挖港:在县治西南四十余里。北之大肚、鹿港溪,南之大突、二林溪诸水,俱汇此入海。

五义港:海■〈氵义〉,在沙辘庄北。

水里港:海■〈氵义〉,在大肚溪北。

草港:海■〈氵义〉,在鹿仔港北。

涂墼窟港:海■〈氵义〉,在大肚溪尾。

海丰港:海■〈氵义〉。

古月井:在东门外八卦山麓。前系居民李氏园中,忽涌甘泉,人争汲焉。邑令胡公捐俸购之为井(古月即胡字也。有碑记及诗,刻城隍庙壁)。

番仔井:在东门外里许。泉清而甘。以在番仔井山下故名(或曰山因井而得名,非井以山名也)。

红毛井:在东门外半里许。泉有数穴,味亦清甘,但吝于出。汲者每环井以俟其出。故老相传:以为红夷故井云。

龙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涌起数尺,如喷玉花。山下田数百亩,皆资此泉灌溉。色清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两石,状若龙目,故名。

国姓井:在邑治东北六七里柴坑仔庄后。其水清澄,视之深仅尺许,白沙明净。里人以绳缚石坠之,则深靡所底,绳尽少顷,石自涌出。以足探之没胫,则似有从中挽下者。故老相传:昔有两牛相触,一牛误陷井中,俄顷沉没,终无浮出。

柴头井:在县治南二十四里。泉清而洁,可造红曲。近庄曲窑十余,皆资此泉制造(枋桥头街天后宫内有碑纪其事)。

水里社潭:一名日月潭,在水沙连内。潭中水色,两边不同;中突一屿,曰珠仔山。潭长八、九里,阔三、四里,深二十余丈。潭底有大茄苳树一株,水清可见。故老相传:雍正间,巡道吴冒祚讨生番骨宗,屡围莫获,吴乃相地势,砍茄苳,骨宗始就擒。或曰:骨宗即茄苳树精。「诸志」称此潭为海外别一洞天,有:「沙连浮屿」说及诗,见艺文。

月眉潭:在县北十里和美线庄畔,形似月眉。水色澄鲜,印以皎月,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秋景尤佳,故为邑治八景之一:「眉潭秋月」是也。今潭水久涸,已填为埔矣。

水涟潭:方广三丈余,形若井,崇山环列。天将风雨,则水涨发声如潮,番民以占阴晴。

鬼面潭:在半线社东山内,水泉停瀦为潭。夏、秋则溢,春、冬则涸(或云鬼面即

水涟,音相近而误也)。

大窟潭:在火焰山半壁。水只微出,大旱不涸,潭底龟鱼甚多,相传内有文龟。

石螺潭:源从乌溪流入,形如石螺,故名。

马鸣潭:在猫雾拺内,详见水利。

半壁泉:在内木栅庄畔。峭壁削立几十丈,其泉从半壁飞下,恍如瀑布一样。泉清味甘,里人多汲焉。余泉灌田数千亩。

寓鳌头泉:在寓鳌头山下。泉从石隙流出,清甘绝伦,里人多汲焉。山下田数千亩,皆藉灌溉,大旱不涸。

出水庄泉:在大武郡保出水庄后坑内流出,清洁可爱,里人多汲焉。余泉灌田数千亩。每泉大涌,则时事有变。泉若骤枯,则榖价高昂,历验不爽。

形胜

邑治居全台之中,山川秀丽,广袤蜿蜓,内控十三保半之民番,外扼一百余里之要领。揖鲸海而枕狮山,东西壮其流峙;左鳌头而右虎尾,南北扃乎户庭。山以珠而着,潭以宝而传。水沙浮屿,辟异境而拟瀛洲;蒲里开洋,垦平畴而分绣壤。足征气象之峥嵘,标土田之沃衍已。乃若烟火万家,鹿水为财帛之聚;飞泉半壁,乌溪擅邱壑之奇。碧山曙色,恍图画之天开;清水春光,疑净罗之入梦。洵为海外雄图矣。

邑中八景:丰亭坐月、定寨望洋、虎岩听竹、龙井观泉、碧山曙色、清水春光、珠潭浮屿、鹿港飞帆。

丰亭,县署后丰乐亭也。前嘉庆三年,邑令胡应魁,以邑之主山名八卦山,乃于署后建太极亭,取太极生两仪、四象生八卦之义。亭为重楼,上有护栏,复道相通,可以眺远;户牖轩豁,具有雅致。十六年,邑令杨桂森重修,改太极亭为丰乐亭。是年三月,榖价高腾,四月,早禾大熟,乃改是亭以志喜。即年丰民乐之意也。

定寨,定军山上砖寨也。定军山即八卦山,雍正间,巡道倪象恺平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之乱,乃建亭山上,名山曰定军,名亭曰镇番,纪武功也。乾隆六十年三月,陈周全滋扰,亭毁于火,遗址无存。嘉庆十六年,邑令杨桂森倡建县城。又于定军山上造砖寨,曰定寨。门楼高敞,登临一望,远瞩全邑之形胜,近瞰一城之人烟,甚壮观也。而大海茫茫,飞帆在目,则又得一胜概矣。故以「丰亭坐月」、「定寨望洋」,冠乎八景之上,所以尊县治也。

虎岩曰沙坑内虎山岩也。乾隆十二年,里人赖光高募建。岩左右依山环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游览之胜,与碧山岩等。每当春、夏之交,禽声上下,竹影参差,清风徐来,绿阴满地,置身其间,彷佛神仙境界。

龙井,蛇仔仑庄北龙目井也。其泉清而味甘,涌起尺许,如喷玉花。井旁有二石,状似龙目,故名。里人环井而居,竹篱茅舍,亦饶幽致。

碧山岩,在北投庄西山上。乾隆十七年住僧募建。岩有树木、溪流环其前,林泉幽寂,颇饶游观之趣。清晨四望,崇山峻岭,罗列寺前。焰峰九十九尖,状似玉笋排空,参差无际,洵属奇观。

清水岩,在许厝寮山麓,乾隆初寺僧募建。嘉庆二十四年重修。岩左右青嶂环遶,树木阴翳,曲迳通幽,邱壑之胜,恍似画图。春和景明,野花浓发,士女到岩游览,俨入香国中矣。

珠潭,沙连日月潭也。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络。自山口入潭,广八、九里,屈曲如环。水深多鱼,中浮一屿,曰珠仔山。番欲诣屿,划蟒甲以渡。屿员净开爽,青嶂白波,云水飞动,海外别一洞天也。

鹿仔港,烟火万家,舟车辐辏,为北路一大市镇。西望重洋,风帆争飞,万幅在目,波澜壮阔,接天无际,真巨观也。

海道

环台皆海也,自邑治计之,南至郡城,旱程二百里;又至凤山之沙马矶头,旱程四百九十六里。水程视风信为远近,风利则船捷,易到而近;不利,则船缓,难到而远,故不能定程也。北至淡水厅,旱程一百四十里;又至鸡笼鼻头,旱程四百三十里。水程亦以风信为迟速。西至鹿仔港,旱程二十里。由鹿港至泉之蚶江水程九更,泉之獭窟八更。以东北、东南风为顺,西风为逆。由鹿港至厦门十二更,以东北风为顺。

彰邑与泉州府遥对。鹿港为泉、厦二郊商船贸易要地。内地来鹿者,厦门以南风为顺,磁头深沪次之。崇武以北风为顺,獭窟次之。故北风时,厦船来鹿,必至崇武、獭窟方放洋。南风时,蚶江、獭窟船来鹿,必至磁头、深沪方放洋。

澎湖与笨港相对,故澎船往返,洋中可双见山。其来鹿港,以西南风为顺;回以东北风为顺。若冬天北风盛发,则不便来鹿。

凡北船来鹿,至四、五月便回。南船来鹿,至七、八月便回。顺风故也。

凡船自内地来台者,皆横流而渡,故曰横洋。

黑水沟有二:大沟阔而浅,小沟狭而深,故又曰重洋。

舟人捩舵扬帆出海曰放洋。舵工定针路而视所向用字也。

凡舟行务依上风。夏令多南风,放洋必从南。冬令多北风,放洋必从北。若误居下风,则针路便失,故舟人争上风,犹作文之力争上流也。

自鹿港出洋,水色皆白;间有赤涂色水者,则溪流所注也。回顾台山,罗列如画,苍翠在目;已而渐远,水色青蓝;远山一角,犹隐约波间。旋见青变为黑,则小洋之黑水沟也。过沟,水色稍淡,未几深黑如墨,横流迅驶,即大洋之黑水沟也。险急既过,依然清水,转瞬而泉郡之山影在水面,若一抹痕。俄而水渐碧色,碧转为白,则泉之大队山在目前矣。

黑水小沟仍属台湾。黑水大沟则台湾与内地分界处也。阔约七、八十里,视之水黑如墨。以桶汲起,汲清水也。小沟深险绝伦,船难寄椗。大沟水亦如墨,深约四、五十丈。南流急时,风静波恬,犹堪寄椗。其流湍急,冠绝诸海。船利乘风疾行,乱流而渡;迟则波涛冲击,恐失针路。大沟既过,再行二更,则令亚班登桅遥望,以认内地山影,方知船之高低。在上风曰高,在下风曰低。上风则入澳较速,下风则入澳较迟。船已见山,如日色过晚,料难入澳者,夜间便须寄椗,不敢迫山。待至黎明,方好驾驶入澳。近澳处每有渔人布网,恐船碍网杙,或牵网索,便费力也。

泛海不见飞鸟,则渐至大洋。盖水禽陆栖也。若近岛屿,先见白鸟飞翔(本「府志」)。

海波夜动,焰如流火。天黑弥漫,船在洋中,可击水以视物。一击而水光飞溅,如明珠十斛,倾撤水面,晶光莹然,良久始灭(本「府志」)。

鹿港向无北郊,船户贩糖者,仅到宁波、上海;其到天津尚少。道光五年,天津岁歉,督抚令台湾船户运米北上。是时鹿港、泉、厦郊商船,赴天津甚伙,叨蒙皇上天恩,赏赉有差。近年四、五月时,船之北上天津及锦盖诸州者渐多。

鹿港、泉、厦郊船户欲上北者,虽由鹿港聚载,必仍回内地各本澳,然后沿海而上。由崇武至莆田,湄洲至平海,可泊百船。其北即南日小澳,仅容数船,是福清、莆田交界处。从内港行经门扇,后草屿,至海坛宫仔前,有盐屿,即福清港内。过古屿门,为长乐县界。复沿海行,经东西洛滋澳,再过为白亩关潼,可泊数百船,乃福省半港处;入内即五虎门。由关潼一潮水至定海可泊数百船。复经大埕、黄岐至北交,为连江县界;再过罗湖、大金,抵三沙烽火门。由三沙沿山戗驶一潮水过东壁大小目、火焰山、马屿进松山港即福宁府。由烽火门过大小仑山■〈山上秦下〉屿水澳,至南镇沙埕,直抵南、北二关,闽、浙交界。由北关北上至金香大澳,东有南纪屿,可泊千艘。其北为凤凰澳,系瑞安县港口。又北为梅花屿,即温州港口。过巃内三盘,伪郑尝屯札于此。再过王大澳、玉盘山坎门、大鹿山,至石塘,内为双门卫。复经鲎壳澳、深门花澳、马蹄澳、双头通至川礁,为黄岩港口。从牛头门、柴盘,抵石浦门,由龙门港崎头,至丁厝澳,澳东大山叠出,为舟山地。赴宁波、上海,在此分■〈舟宗〉。从西由定海关进港数里即宁波。从北过岑港、黄埔至沈加门,东出即普陀山。北上为尽山、花鸟屿。尽山西南有板椒山,属苏州府界。又有羊山,龙神甚灵。凡船到此,须稍寂而过。放大洋抵吴淞,进港数里即上海。再由舟山、丁厝澳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埔。海边俱石岸,北风可泊于洋山屿。向北过崇明外五条沙,转西三十四更,入胶州口。过崇明外五条沙对北三十二更至成山头,向东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顺口。由山边至童子沟岛,向东沿山,七更至盖州,向北放洋,七更至锦州府(本「台邑志」)。

鹿港,泉、厦商船向止运载米、糖、■〈米凡〉油、杂子,到蚶江、厦门而已。近有深沪、獭窟小船来鹿者,即就鹿港贩买米、麦、牛骨等物,载往广东、澳门、蔗林等处。回时采买广东杂货、鲢、草鱼苗来鹿者,名曰南船。

彰化港口,以鹿港为正口,然沙汕时常淤塞,深则大船可入,浅惟小船得到。如王宫番仔挖,迁徙无常。近日草港、大肚尾、五■〈氵义〉港等澳小船,遇风亦尝寄泊;惟配运大船,则不能入耳。沧桑之变,类如斯夫。

潮汐

画曰潮,夜曰汐。或谓汐为夜潮,故言潮可统汐也。凡潮,月自初一至十五日为一周,后半月与前半月适相同焉。台湾一日起巳亥初四刻潮满,二日巳亥正三刻潮满,三日午子初三刻潮满,四日子午正一刻潮满,五日午子正四刻潮满,六日未丑初三刻潮满,七日未丑正三刻潮满,八日寅申初二刻潮满,九日申寅初四刻潮满,十日申寅正三刻潮满,十一日酉卯正一刻潮满,十二日酉卯正四刻潮满,十三日戌辰初三刻潮满,十四日戌辰正二刻潮满,十五日戌辰正四刻潮满,是为一周。十六日与初一日同,盖周而复始矣。凡阳时管三日,阴时管二日。凡潮自始长至满历三时,自满至涸亦历三时。故语其满,而前后可推也(图见后)。

邵子曰:海潮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余襄公安道云:阳燧取火于日,阴监取水于月,各从其类。潮有涨退,海非增减,月之所临,水往从之。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昼夜之运,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西没,常缓于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复缓一夜潮。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有春秋,犹日有朔望也。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仲。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又云:海之极远者,得气尤专,潮亦因之。东海、南海,其候各有远近之殊。「旧志」云:以水从月,最为确论。台湾地处东南,月常早上,初二、十七日夜初昏即临卯酉,故潮亦因之。又「旧志」台湾潮信与内地「惠安志」所载略同。视同安、晋江各差一时。如初一、十六日台湾潮水涨满在巳亥时,同安则在子午,晋江则在辰戌也。晋、同潮水入溪,差至两时,以道路迥远之故,无足异者。台处海中,潮信宜可为准,乃南北二路,复自不同。鹿耳门至南路打鼓港较同安金厦潮平四刻,水长五、六尺,打狗港至琅峤竟平一时,水止三、四尺。北路三林港至淡水复与金、厦同时,水长丈许。又自彰化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澎湖亦然。彰化以上,则潮流过南,汐流过北。一郡似此悬殊,何况东海、西海、南海、北海,相去不可量数者乎!

右图十二辰指掌定位也。推潮长法:以初一初二加于卯位,左旋顺数至寅而止。推潮满法:以初一初二加于巳位,左旋顺数至辰而止。阳时管三日,阴时管二日,而一月之大概定焉。初一初二长在卯,则长半在辰,满在巳。初退在午,退半在未,涸在申。再长在酉,长半在戌,满在亥,初退在子,退半在丑,涸在寅。自长至满历三时,至涸亦历三时,而潮信可知也。

风信

舟人呼大风曰飓,更大曰台。「台湾府志」云:飓之甚者曰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

飓骤而祸轻,台缓而祸久。「台湾县志」谓:飓字当作暴。引诗:「终风且暴」为证。又云:飓与飓亦异。飓乃海中灾风,其至叵测。暴则每月有期,所传名称,虽涉怪诞,而验之多应。凡暴期将至,舟必泊澳以待。俟飓发后,辄尾之而行,最便利,不为灾。又云:六书无「台」字。所云台者,乃土人见飓风挟雨四面环至,空中旋舞如筛,因曰风筛。谓飓筛雨,未尝曰台风也。台音筛同台,加风作台。诸书承误,今删之。按「韵会」:「海中大风曰飓」。「投荒杂录」云:岭南诸郡皆有飓风,以四面风俱至也。飓字补妹切,海之灾风也。飓字音惧。飓字音贝。字典引杨升庵说,飓作飓,或飓作飓,本各有其义。而正字通云:飓即飓字之讹。则飓可不作暴也。台、飓二字,类见闽书,则二字之承传已久,不必改易也。

逐月飓风日期

正月:初四(诸神下降)、初九(玉皇诞,是日有风,则一岁之飓期多验,否则无准)、初十、十三(关帝诞)、十五日、二十四(小妾飓)、二十九(龙神会,此飓最准,或前一日。俗呼洗吹笼,或本风连后三日,俗呼乌狗报白须)。

二月:初二(土地公诞)、初七(春期)、初八(张大帝诞)、十九(观音诞)、二十九(龙神朝天)。

三月:初三(真武)、初七(阎王)、十五(吴真人)、十八(诸神会)、十九(后土)、二十三(妈祖,俗云真人多风,妈祖多雨)、二十八(东岳)、二十九(诸神升天)。

四月:初一(白龙)、初八(太子)、十四(纯阳仙师)、二十三(太保)。

五月:初一(南极星君下降)、初五(竞渡风,洋船最忌)、初七(朱太尉)、十三(关帝降神)、十六(天地合日,防恶风)、二十一(龙母)、二十九(威显)。

六月:初六(大禹王,前后七日宜谨防,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十二(彭祖)、十八(彭婆)、十九(观音)、二十三(小夷)、二十四(雷公,最准,亦最狠)、二十六(二郎神)、二十八(大夷)、二十九(文丞相)。

七月:初七(井女会)、十五(鬼子,最宜防)、十八(神煞交会)、二十七(天地合日,防恶风)。

八月:初一(灶君朝天)、初三(防恶风)、初五(九皇)、十四(伽蓝)、十五(龙神大会)。

九月:初九(落帽风)、十一、十五(百神俱起)、十六(张良)、十七(金龙)、十九(观音)、二十七(冷风)。

十月:初五(小春风信)、初六(天曹下降)、初十(水仙)、十七(水府朝上帝)、二十(东岳朝天)、二十六(翁爹)。

十一月:十四(水仙)、二十七日(普庵)二十九(西岳朝天)。

十二月:二十四(百神升天,俗呼扫尘,自本日至二十九日年送年风)、二十九(大盆)。

气候(占验附)

气候非天为也。地偏则所得于天者如是。台湾本瘴毒地,雨阳燠寒,皆非气之正。建置而后,居民广集,人类孳生,瘴氛屏销,雾露风雨,无所挟而为疠。固知阴阳和、寒暑时,古今来有力持之者,岂非人事哉。

台处闽东南隅,地势最下,四面环海,遥隔重洋。其气候与内郡悬殊,大约暑多于寒。花卉不时常开,木叶历年未落,瓜蒲蔬茹之类,虽穷寒亦华秀:此寒暑之气候不同也。春频旱,秋频潦,东南云蒸则滂沱,西北密云鲜润泽,所以云行雨施,必在南风盛发之时:此雨阳之气候不同也。四时之风,南飓居多,七、八月间,因风击浪,摧樯倾楫;其涛浪之声,远闻百里外;风之所自,晓东暮西,与中土顿殊:此风颷之气候不同也。即一郡之中,而穷南极北,气候迥不相侔。自邑治北至淡水渐北渐寒,南至郡治,渐南渐暖:此南北之气候不同也(参「台邑志」)。

邑治居台湾之中,寒暖适均,与淡水之极北而多寒霜雪频降者异矣。人居稠密,烟火万家,零露既稀,瘴气不入,与凤山之极南,甫晡而露降、日出而雾消者又异矣。狂风虽作,一、二日即休,与鸡笼之北风盛发,累日不止者异矣。三月以后风多南,八月以后风多北,与东港、琅峤等处,永年不闻朔风者又异矣。故夏暑而冬寒,秋暖而春和,此其气候亦适中也。

海气山岚,交酿为露,值夜霏霏如霰,村舍山林,咫尺莫辨,茅檐日高,尚溜余滴。故冬春无雨,二麦瓜菜不以为病。又有红日三竿,天气清朗,忽阴翳溟蒙,更为浓露,变幻俄顷,殊不可测。

内山终岁不离云,或幂于顶,或横于腰,惝怳飘渺,莫穷其际。偶于侵晨片晌,翠黛笋簇,望之如洗,须臾即云合矣。若日中云收,峰峦可数,必不日而雨。海内之山,未有以清朗为雨候者。

夏秋红日当空,片云乍起,倾盆立至。一日之内,阴晴屡变,或连月不开。冬春二时,或昧旦霜飞,日中雨注,方在摇扇,旋苦寒风。客斯土者,宁过暖而无受寒,则邪气不得而中之矣(俱「诸罗志」)。

三月辄着轻纱,至十月不更。每朔风骤凛,忽易薄裘。曦光一射,乃被縠衫。一日之间,暄凉数变。故讌集之顷,袷毳兼携,以备不时脱换。砌虫夜响,竟岁皆然。春初已绽夏萼,胆缾长插,石榴与山茶掩映,不足怪也。更有狂颷怒号,转觉灼体;风过后木叶焦萎如爇。俗谓麟麒飓云。风中有火,殊可记异(「海东礼记」)。

旧传野不苦旱,以土沙含润,又山气露重也。予尝秋郊早行,辨明时草露已曦,「志」所谓入夜霏霏如霰,茅檐日高尚溜余滴者:无有也。或因近年人烟渐稠,故露气减于昔云(同上)。

海上天无时无云。虽浓云靉靉,但有云脚可见,必不雨。云脚者,如画家绘水口石,其下横染一笔,为水石之界者是也。无脚之云,如画远山,但见山头,不见所止(「稗海记游」,下并同)。

日色被体如灼,三日内必雨。

日出时,有云蔽之,辰刻云渐散,必大晴。日初出即开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则不拘。

日落时,西方有云气横亘天上,或作十数缕各不相属,日从云隙中度过,是谓日穿经纬;来日大晴。或云色一片相连,其中但有一二点空窦得现红色,是谓金乌点晴,亦主晴。

日落时,西方云色黯淡,一片如墨,全无罅窦,又不见云脚者,主来日雨。若云色浓厚,当夜必雨。

日落时,西北方云起,如层峦叠嶂,矗起数十层,主大风雨,山崩水溢之征也。居山陬水涯者,宜防之。

晨起,雾遮山脚,主晴。云罩山头,主雨。

初雨如雾,虽沈晦,至午必晴。

久雨后,近暮遍天红色,来日必晴。谚云:「火烧薄暮天」。久雨后暂辍,犹见细雨如露,纵令开朗,旋即雨至。谚曰:「雨前蒙蒙终不雨,雨后蒙蒙终不晴」。

断虹两头不连者,俗呼破篷。虽见东方,来日不免风雨。惟虹霓申酉见东方,主晴。

诸山烟霭苍茫,若山光透露,便为风雨之征。

春日晚看西,冬日晚看东,有黑云起,主雨。谚曰:「冬山头,春海口」(「赤嵌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