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 [ fù tāng dǎo huǒ ]

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

  • 成语名称:赴汤蹈火(futangdaohuo)
  • 结构形式:ABCD式成语
  • 成语繁体:赴湯蹈火
  • 成汉字:
  • 成语解释: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 成语示例: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
  • 成语用法:作谓语;比喻奋不顾身
  • 读音正音:赴,不能读作“pū”;蹈,不能读作“tāo”。
  • 成语易错:蹈,不能写作“滔”或“倒”。
  • 成语辨析:赴汤蹈火和“出生入死”;都表示“不顾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在程度上重于赴汤蹈火;赴汤蹈火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来表示决心和愿望。
  • 成语出处:荀子·议兵》:“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晋·稽康《与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 百度百科:赴汤蹈火,汉语成语,意思是为某事付出全部的勇气,不留余力的前进。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五回:“自始至终,寂然无声。乃使执法往报吴王曰:‘兵已整齐,愿王观之,惟王所用。虽使赴汤蹈火,亦不敢退避矣。’”
  • 成语造句:有三个人,义胆包身,武艺出众,敢赴汤蹈火,同死同生。(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 英语翻译:be ready to risk one's own life;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jump into the water and walk through fire
  • 故事典故: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接着又写到自已倾…
  • 近义词:出生入死
  • 反义词:生怕
()
赴汤蹈火:成语接龙顺接